马礼逊学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礼逊学堂(英语:Morrison School/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又译马礼逊学校马礼逊纪念学校[1])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1834年传教士马礼逊澳门去世。1836年在裨治文牧师、马儒翰、英国洋行商人威廉·渣甸约翰·颠地等人倡议和组织下,在广州成立“马礼逊教育会”(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2]开始办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附设时期[编辑]

“马礼逊教育会”从英美募资金,每月向郭实腊夫人温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资助,在其主办的澳门女子私立学校附设男塾。据1837年之年会报告,1835年开设时学生有十二名女童和两名男童,分别为获裨治文牧师收留,被父兄弃于市之孤儿韦光,及温施蒂买办(即其管家)的邻居之子容闳。到1837年已增至五名男童,其中两人来自星加坡。1839年11月4日,温施蒂因受鸦片战争影响离开澳门及关闭女子私立学校及男塾后,学生停学返家。

澳门时期[编辑]

同年应邀前来的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毕业生鲍留云英语Samuel Robbins Brown(又译为勃朗[1])在澳门正式创办“马礼逊学堂”,由鲍留云担任校长。[3]课时安排半天读汉语,半天读英语。课程有英语、汉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美术等。学制为三至四年。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最初招收6名学生读书,分别为:

  • 亚合(Ahop)
  • 亚灵(Aling)
  • 亚远(Ayun)[4]
  • 亚焯(Atseuk)
  • 亚伟(Awei,吴荣魁
  • 亚植(Achik,唐廷桂

到1841年亚闳(Awing,容闳)复课时,学生有亚胜(Ashing,黄胜)、亚宽(Afan,黄宽)、亚植(Achik,唐廷桂)、亚根(Akan,李根)和亚运(Awan,周运)。

香港时期[编辑]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马礼逊学堂于1842年11月迁到香港[3],当时学生已增至十五人,其中五名因年幼,父母不放心迁港,故赴港继续升学宿生十名,分别为:

  • 亚远(Ayun)
  • 亚焯(Atseuk)
  • 亚秋(Atsou,唐秋)
  • 亚闳(Awing,容闳
  • 亚胜(Ashing,黄胜
  • 亚宽(Afan,黄宽
  • 亚植(Achik,唐廷桂
  • 亚煜(Ayuk,唐廷庚
  • 亚根(Akan,李根
  • 亚运(Awan,周运)

随香港政府支持成立中央书院,众多小规模教会学校得不到支持,加上勃朗及马礼逊教育会创办人裨治文已离港,学校1850年停办。

著名校友[编辑]

末著名的买办韦光、新学人物容闳、报人黄胜、西医黄宽、报人李根、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桂及其弟唐廷枢(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招商局买办唐廷庚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参考及注解[编辑]

  1. ^ 1.0 1.1 李志刚. 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 218-219. 
  2. ^ 伍振𬸦. 教育大辭書: 馬禮遜教育協會. [3/5/2020]. 
  3. ^ 3.0 3.1 林准祥. 香港第一代如何學好英文?(上). 灼见名家. 2016-09-26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4. ^ 此汕漳亚远与新生汕头亚远不属同一人,以资识别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