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列
齿列(dentition)亦作牙列、齿系、牙系,是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
除单孔目、贫齿目、穿山甲属和鲸目以外,所有哺乳动物都具备四种类型的牙齿,而且每一类型的牙齿,与物种相应,都有固定的最大数目。这四个类型分别为:门齿(门牙、切牙,incisor)、犬齿(尖牙,canine)、小臼齿(前臼齿、前磨牙,premolar)和臼齿(大臼齿、磨牙,molar)。其中的人类的前后(小大)臼齿(磨牙),通常也被称作槽牙。符合这种类型划分的齿列被称作异形齿(heterodont),否则则称作同形齿(homodont)。
许多哺乳动物有幼体和成体两套牙齿,幼年的牙齿称作乳牙,将在成长过程中脱落,由新生的恒牙替换。动物中拥有前后两套牙齿的现象被称作两期齿或再出齿(diphyodont)。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副为乳牙,共20个;一副为恒牙,共32个,自6岁起乳牙渐次更换为恒牙,至12岁前后除第3磨牙外,恒牙全部萌出。第3磨牙一般在20岁以后萌出,又称智齿。智齿也可终生不出,因此人的恒牙为28~32个均为正常。[1]
齿式
[编辑]齿式(dental formula)或称牙式[2][3],是用于描述各型牙齿上下排序的结构式:
异形齿类动物的各型牙齿的数目,可用对应单侧(左侧)上下两列牙齿的上下排结构式,或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结构式来描述;而口腔内牙齿的总数则是结构式所记数目的两倍(牙齿的排列左右对称)。具体而言,结构式每行从左到右依次为门齿数、犬齿数、小臼齿数和臼齿数。例如齿列上部结构式2.1.2.3所表示的就是门齿两枚、犬齿一颗、小臼齿两颗和臼齿三枚,所对应的是口腔上颌一侧的牙齿。
此外,具体的每颗牙齿可依其类型归属以英文类型名的首字母和从1起的数字进行标号。但是小臼齿的最内颗固定为4号。这就意味著,裂齿总是第四颗上小臼齿和第一枚下臼齿。因而人类牙齿的一侧一列可记为 I1,I2, C1,P3, P4, M1,M2,M3(首字母所对类型见前文)。
犰狳由于是同形齿类动物,它的齿式就是简单的7/7。
- 乳齿
2.0.1.2.2.1.0.2 |
2.0.1.2.2.1.0.2 |
或,
中.2.0.1.2.右 |
2.0.1.2 |
- 恒齿
3.2.1.2.2.1.2.3 |
3.2.1.2.2.1.2.3 |
或,
中.2.1.2.3.右 |
2.1.2.3 |
[1]“中”“右”二字可以省去不写。
3.1.3.1 |
3.1.2.1 |
因为猫是食肉动物的缘故,其上小臼齿的最内一颗和下臼齿的最外一颗又被称作食肉齿(carnassial)或裂齿,其功用是切割肉和皮肤。 幼猫的乳牙为26颗。
其他
[编辑]有胎盘哺乳动物的最大齿式为:
3.1.4.3 |
3.1.4.3 |
无胎盘哺乳动物,有袋类等,可以比胎盘类拥有更多的牙齿。如负鼠目的齿式为:
5.1.3.4 |
4.1.3.4 |
对牙齿的研究是考古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那些年代相当古老的动物和人类的遗骸与化石,比较对其他类型骸骨的研究(骨骼测量学),对牙齿的研究有著更为突出的优势。因为牙齿的结构和排列作为遗传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环境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应用方式的改变等而发展急剧的变化。牙齿也往往比其他的骸骨保存得更好,因而在实际的考古活动中它也是更容易获得的和更有代表性的遗骸标本。
牙齿又是追踪古人类迁移的有利证物。尽管人类的齿列都是相同的32颗,但也存有一些明显的细节上的差别,如门齿的形状、臼齿的沟槽数、某些牙齿的特异尖端等。这些差异不单是与特定的人类种群相对应,而且,在同一种群中,这些特征本身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所以通过所得牙齿标本的考查既可以确定所属的种群又能推算出牙齿主人所生活的年代。
参考
[编辑]- ^ 1.0 1.1 苏, 宏鑫. 高中生物奥赛讲义中册.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559. ISBN 978-7-308-23927-1.
- ^ 存档副本.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存档副本.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