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爱德华·伍德
哈利法克斯伯爵阁下 The Rt. Hon. The Earl of Halifax | |
---|---|
印度总督 | |
任期 1926年4月3日—1931年4月18日 | |
君主 | 乔治五世 |
首相 | 斯坦利·鲍德温 拉姆齐·麦克唐纳 |
前任 | 雷丁伯爵 |
继任 | 威灵东伯爵 |
战争大臣 | |
任期 1935年6月7日—1935年11月22日 | |
君主 | 乔治五世 |
首相 | 斯坦利·鲍德温 |
前任 | The Viscount Hailsham |
继任 | 达夫库珀 |
外交大臣 | |
任期 1938年2月21日—1940年12月22日 | |
总理 | |
前任 | 安东尼·艾登 |
继任 | 安东尼·艾登 |
英国驻美国大使 | |
任期 1940年12月23日—1946年5月1日 | |
君主 | 乔治六世 |
总统 | |
首相 |
|
前任 | The Marquess of Lothian |
继任 | The Lord Inverchapel |
上议院领袖 | |
任期 1935年11月22日—1938年2月21日 | |
君主 |
|
首相 |
|
前任 | 伦敦德里侯爵 |
任期 1940年10月3日—1940年12月22日 | |
君主 | 乔治六世 |
首相 | 温斯顿·邱吉尔 |
前任 | The Viscount Caldecote |
继任 | 劳埃德勋爵 |
枢密院议长 | |
任期 1937年5月28日—1938年3月9日 | |
总理 | 内维尔·张伯伦 |
前任 | 拉姆齐·麦当劳 |
继任 | The Viscount Hailsham |
掌玺大臣 | |
任期 1935年11月22日—1937年5月28日 | |
总理 | 斯坦利·鲍德温 |
前任 | 伦敦德里侯爵 |
继任 | The Earl De La Warr |
牛津大学校监 | |
任期 1933年—1959年 | |
前任 | 法罗顿的格雷子爵 |
继任 | 哈罗德·麦米伦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英国英格兰德文郡波德汉姆城堡 | 1881年4月16日
逝世 | 1959年12月23日 英国英格兰约克郡加洛比府 | (78岁)
政党 | 英国保守党 |
配偶 | 多萝西·伊芙莲·奥古斯塔·翁斯洛女爵 (Lady Dorothy Evelyn Augusta Onslow) |
儿女 | 费弗瑟姆伯爵夫人安妮·邓科姆 玛丽·伍德 哈利法克斯伯爵查尔斯·伍德 弗朗西斯·伍德 理查德·伍德 |
母校 |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 |
爱德华·弗雷德里克·林德利·伍德,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KG,OM,GCSI,GCMG,GCIE,TD,PC(英语:Edward Frederick Lindley Wood, 1st Earl of Halifax,1881年4月16日—1959年12月23日),1925年至1934年称为艾文勋爵(The Lord Irwin),1934年至1944年为哈利法克斯子爵(The Viscount Halifax),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926年至1931年担任印度总督,1938年至1940年任外交大臣,任内与时任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等人向纳粹德国施行绥靖政策。
张伯伦于1940年5月初辞职后,哈利法克斯拒绝了首相职位,因为他认为丘吉尔是更合适的战时领导人。几个星期后,盟军遭受了灾难性的失败,英国军队撤退至敦刻尔克,哈利法克斯赞成接近意大利,试探可否商定可接受的和平条款。在战时内阁的一系列会议后,他被丘吉尔否决。1941年至1946年,他在华盛顿担任英国驻美国大使。
早期生活
[编辑]早期的大臣生涯
[编辑]印度总督
[编辑]任命
[编辑]艾文是有风度的骑士,身高6'5“。他有“塞西尔式的礼仪和慈悲的目光”,给人以王子的印象。他曾多次暗杀他。他比前任对印度人更加同情;他希望印度对英国更加团结和友善。在他整个任期内,他敦促结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社区暴力。
西蒙委员会
[编辑]1927年11月,西蒙委员会宣布成立。所有主要的印度政党,包括印度国民议会,都抵制了它。欧文向伯肯黑德保证,约翰·西蒙可以赢得温和的印度舆论。西蒙于1928年2月3日到达孟买。他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就,但欧文坚信必须采取新的姿态。
1928年5月,印度的委员会编写了《尼赫鲁报告》以回应,主张印度在印度的统治地位。
艾文宣言
[编辑]1929年10月的《艾文宣言》要求英国最终获得印度的统治地位。尽管这种政策已经暗地里推行了十年,但许多保守党人士还是谴责了《宣言》。雷丁勋爵(艾文的前任总督)谴责了此事,西蒙也对此表示了不满。短暂的希望是英印关系取得突破,但是1929年12月,欧文与印度领导人之间的新德里会议未能达成协议。甘地开始了公民抗命运动,以期实现完全独立。他漫步24天到海边,制作海盐,违反了政府的历史垄断。艾文最终使所有会议领导人入狱,包括甘地。
艾文的行动后果是严重的,印度动荡不断。伦敦认为欧文的立场过于宽容,但印度则意见不同。艾文几乎没有回旋馀地。然而,拘留甘地等人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与甘地达成协议
[编辑]1930年11月,乔治五世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圆桌会议。由于甘地入狱,没有印方代表参加。
重点是:
- 代表会议将停止公民抗命运动。
- 代表会议将参加圆桌会议。
- 政府将撤销为遏制代表会议而发布的所有法令。
- 政府将撤回所有与非暴力有关的起诉。
- 政府将释放所有因公民抗命运动而被判入狱的人。
英国政治 1931-1935年
[编辑]外交
[编辑]慕尼黑
[编辑]慕尼黑之后
[编辑]慕尼黑之后,哈利法克斯成功地建议张伯伦不要开始大选。
随著希特勒对《慕尼黑协议》的承诺越来越缺乏明确性,哈利法克斯不断尝试巩固英国的地位,并防止其他军事物资如钨到达德国。
1939年3月31日,哈利法克斯对波兰保证“不再有慕尼黑”。
尽管哈利法克斯不喜欢苏维埃政权,但他比张伯伦更快意识到英国应与苏联结盟。1939年夏,谈判失败,苏联于8月23日与德国结盟。有人建议,哈利法克斯本应亲自领导谈判。
当德国入侵波兰时,哈利法克斯拒绝任何谈判。德国军队在波兰土地上。但是,他与张伯伦站在一起。他们两人是内阁起义的对象,内阁要求英国兑现对波兰的保证。英国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
电话战争
[编辑]战争爆发后,哈利法克斯的外交旨在阻止苏联人正式加入轴心国。他反对轰炸德国,以免德国人报复。
1939年11月1日,哈利法克斯通过瑞典渠道回复,希特勒掌权后不可能实现和平。丘吉尔给哈利法克斯发了一封私人信件,认为这样很危险。哈利法克斯仍然反对在电话战争期间任何妥协的暗示。
1940年1月,哈利法克斯会见了德国抵抗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乌尔里希·冯·哈塞尔的使者。
丘吉尔担当首相
[编辑]通常情况下,如此微弱的投票在政治上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尽管丘吉尔在1930年代反对绥靖的立场在工党和自由党中很受欢迎。但是,他在保守党中并不受欢迎。
正如比弗布鲁克勋爵所说:“张伯伦需要哈利法克斯。工党需要哈利法克斯。辛克莱需要哈利法克斯。上议院需要哈利法克斯。英王需要哈利法克斯。哈利法克斯需要哈利法克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话是错误的。哈利法克斯不想当首相。他认为丘吉尔的精力和领导能力优于他自己。
1940年5月战争内阁危机
[编辑]驻美大使
[编辑]当张伯伦因身体不适而从内阁退休时,丘吉尔试图通过让他担任事实上的副首相职位(唐宁街11号),将哈利法克斯从外交部解职。哈利法克斯拒绝,尽管他同意再次成为上议院领袖。
1940年12月,英国驻美大使洛锡安侯爵突然去世。丘吉尔告诉哈利法克斯接任这份工作,条件是他在伦敦休假期间仍可以参加内阁会议。丘吉尔的秘书约翰·科尔维尔在12月20日记录说,丘吉尔认为华盛顿的工作对哈利法克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帮助美国参战。科尔维尔记录了丘吉尔的观点,即哈利法克斯“永远不会辜负他和总统在这里赢得绥靖的声誉。他在这个国家没有未来。”科尔维尔认为丘吉尔受到了每月审查报告的影响,报告表明哈利法克斯继承了张伯伦的不受欢迎。哈里法克斯是与绥靖有关的最后一个离开内阁的人。因为张伯伦当时已去世,而霍亚尔和西蒙都已经转任其他工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抵达时亲自欢迎他。哈利法克斯到达美国后两周,他去了国会山,与众议院和参议院领导人会面。哈利法克斯离开后告诉记者,他已询问通过《租借法》的时间表。孤立主义者抓住机会,谴责英国干预美国的政治事务。他把华盛顿的政治比喻为“朝无序的兔子开枪”。
哈利法克斯最初是一个谨慎而难以捉摸的公众人物,而不是像他的前任那样有效的外交官。他与罗斯福的关系令人满意,但哈利法克斯保持低调。丘吉尔与美国的密切接触以及他与总统的私人往来对英国大使的作用更加有限。通讯技术意味著丘吉尔可以直接与罗斯福进行通讯,并且是华盛顿的常客。在底特律时,哈利法克斯拜访了他的老朋友。
哈利法克斯的堂兄安格斯·麦克唐纳帮助了他,很快他就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宣传工作。那年秋天,他被孤立主义者用腐烂的鸡蛋和西红柿袭击。他与罗斯福和哈里·霍普金斯保持著良好的关系,并访问了美国,与他的前任相比,遇到了更多的普通美国人。在珍珠港之后,他变得特别受欢迎。
哈利法克斯厌倦了华盛顿,特别是在1942年11月孩子彼得去世以及1943年1月小儿子理查受重伤之后。1943年3月,他徒劳地要求安东尼·伊登解除职务,但是留了下来。
哈利法克斯从1933年起一直是牛津大学名誉校长。1944年5月,他受封为哈利法克斯伯爵。
哈利法克斯参加了有关联合国和关于苏联的众多国际会议。
自1945年7月在工党首相艾德礼上任以来,哈利法克斯同意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的要求,一直待到1946年5月。1946年2月,他出席了丘吉尔在密苏里州举行的丘吉尔铁幕演讲,但他没有完全赞成。他认为丘吉尔对苏联威胁的观点被夸大了,并敦促他更加和解。他还帮助凯恩斯谈判了英美贷款,该贷款于1946年7月完成。
晚年生活
[编辑]评价
[编辑]作品
[编辑]《充实岁月》(Fullness of Days)(1957年)为其自传。
参考资料
[编辑]- Christopher Andrew, The Defence of the Realm: The Authorized History of MI5 (London: Allen Lane, 2009).
- A Gentleman with a Duster [pseud. for Harold Begbie], The Conservative Mind (London: Mills & Boon, 1924).
- Lord Butler,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71).
- Maurice Cowling, The Impact of Hitler: British Politics and British Policy, 1933-194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 Keith Feiling, A Life of Neville Chamberlain (London: Macmillan, 1970).
- The Earl of Halifax, Fulness of Days (London: Collins, 1957).
- Andrew Roberts, ‘The Holy Fox’: The Life of Lord Halifax (Phoenix,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