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垃圾戰爭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7月9日) |
東京垃圾戰爭(日語:東京ゴミ戦争/とうきょうごみせんそう Tōkyō Gomi Sensō */?)是20世紀60年代一起爆發於日本東京地區的抗議事件,抗議的風波一直延續至21世紀初。這一抗議事件因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美濃部亮吉所寫的垃圾戰爭宣言而聞名。抗議主要聚焦於60-70年代時東京海灣地區的垃圾處理法規條例,是日本推行垃圾分類措施的關鍵性影響事件之一。自此以後類似事件都被稱為「垃圾戰爭」。
背景
[編輯]明治33年(公元1900年),日本開始施行國內第一部針對處理垃圾而擬定的《污物掃除法》,它規定了地方政府對垃圾收集、處理的義務。[1]基於現實需求,東京於1924年開始建設垃圾焚燒廠。[2]1930年時,污物掃除法也根據時代變化,進行了一次修訂。[3]在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重新開始發展,因而帶動了消費、生產相關垃圾產出的數量激增。當時東京都內區域的垃圾處理都由東京二十三區清掃一部事務組合所負責,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使用傳統的焚燒再填埋的處理過程。[4]
日本政府於1954年通過了《清掃法》,廢止原有的《污物掃除法》,使得各地政府在垃圾處理事務上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援助。[5][6]在50-70年代中,日本社會轉型為「一次性使用社會」,原有的垃圾處理設施能力過載,於是日本國內開始建設各種垃圾處理設施,如填埋場、焚燒廠等。[7] 據研究表明,1965年時東京都內23個區平均每日產生7.9萬噸,在六年後這一數字增長了1.8倍,而垃圾焚燒量僅有43噸,為垃圾處理需求量的2%,其餘無法進行焚燒處理的垃圾只能進行填埋。[8]當都內填埋場沒有剩餘空間時,只能採取海面填埋的方式取代陸上填埋。[7]
自1957年開始,東京都政府於中央防洪堤壩外側修造第14號填埋場,用於進行海面填埋。[9][7]
戰爭歷程
[編輯]至1960年代,東京地區各區的垃圾處理能力已經不足以滿足正常需求,政府計劃在每個區域內建設更多的垃圾處理廠,當地居民卻非常反對。儘管各區居民贊同增設垃圾處理設施的提案,但都不願意這類設施鄰近自己的居住地。這使得相關動議被擱置,造就了一種「鄰避困境」。[10]其中杉並區本地的垃圾無法得到及時處理,不得不運輸至位於海灣地區的江東區進行處理。當時主要的垃圾處理是利用垃圾焚燒廠處理,而各類垃圾未得到分類,導致部分垃圾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相對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並伴有黑色煙霧,使得江東區居民對此情況非常不滿。
政府多次提議在杉並區內額外建造垃圾焚燒廠,當地居民堅持反對。江東區居民相應的開始反對杉並區居民的決定,並通過阻攔來自杉並區的垃圾車的方式對此抗議。
兩區居民的對峙持續了至少十年,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美濃部亮吉堅持推動在包括澀谷等其他區域也建設垃圾處理設施的政策。
直到1978年,杉並清掃工廠開始運作,這一事件告一段落。
現狀
[編輯]用於海面填埋的第14號填埋場共在1957-1967年期間填埋超過1000萬噸垃圾,經過處理後的填埋場上面建立了一座「夢之島」公園。其中多個場館均使用鄰近的江東垃圾焚燒廠供熱。[7]
-
夢之島上的露天體育場
-
杉並區垃圾焚燒廠的煙囪
-
夢之島上的熱帶植物館
參考來源
[編輯]- ^ 明治前期の廃棄物規制と「汚物掃除法」の成立. 早稻田大學. [2019-07-09].
- ^ 垃圾焚烧厂建在市区 东京人为什么不抗议. 中國能源網.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 ^ 平成18年版 循环白书. 日本環境省.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孫新軍. 对东京垃圾处理精细化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管理與科技. 2018, 20 (4).
- ^ 清掃法施行令(昭和29年6月30日政令第183号). 國立公文書館.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 ^ 呂維霞; 杜娟.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55 (1).[永久失效連結]
- ^ 7.0 7.1 7.2 7.3 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課題組; 日本經營管理教育協會課題組. 日本东京治理垃圾污染之对策. 前線. 2009, (11).
- ^ 柴田晃芳. 政治的紛争過程におけるマス・メディアの機能(2・完) -「東京ゴミ戦争」を事例に-. 北大法學論集. 2001, 52 (2)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 ^ 日本城市的垃圾战争. 澎湃新聞.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 ^ 日本东京:解决垃圾焚烧的邻避困境. 世界城市日.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