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漢與匈奴的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漢與匈奴的戰爭東漢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東漢匈奴進行的長期、大規模的戰爭。

經過

[編輯]

東漢初年,因長期內戰,無暇對外,東漢王朝對匈奴的南掠和侵擾被迫實行防禦戰略。建武六年(30年),劉秀曾遣使到匈奴,贈送金帛,以通舊好,但未能制止匈奴南掠。

建武九年(33年),以大司馬吳漢擊匈奴經年無功,而匈奴入掠奪日增。

建武十三年(37年),匈奴深入至河東郡(郡治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州郡不敵,於是將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末北代王城。一度移治高柳縣,後再還故治代縣)、雁門郡(郡治陰館縣,今山西朔州市東南夏關城)、上谷郡(郡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東南)三郡人民遷於常山關(又名鴻上關,今河北唐縣西北太行山東麓倒馬關)、居庸關(今北京昌平區西北居庸關)以東,匈奴左部轉遷到塞內。漢朝於是增加邊郡兵力,郡至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台。其後,匈奴怨盧芳歸降未賞,南掠更深。

建武二十年(44年),匈奴南掠至上黨郡(郡治長子縣,今山西長子縣西南)、扶風郡(郡治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東南)、天水郡(郡治平襄縣,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等地。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冬,又掠上谷、中山(治盧奴,今河北定州市)。由於東漢政府採取被動、清極防禦戰略,不能制止匈奴南下,故邊患更加嚴重。

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單于死。左賢王烏達鞮侯蒲奴兄弟先後繼立。右奧鞬日逐王比不得立,深懷怨恨。時匈奴境內連年災害,人畜死傷大半,烏桓又乘機進攻,匈奴北徙數千里,漠南地空。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單于蒲奴欲誅比,沒有成功。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遂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單于呼韓邪附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後,南、北匈奴不斷攻伐,東漢北部邊患減輕,雲中郡(郡治雲中縣,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五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北地郡(郡治平,今寧夏吳忠西南)、朔方郡(郡治臨戎縣,今內蒙古磴口北)、定襄郡(郡治善無縣,今山西右玉東南)、雁門、上谷、代郡等八郡南徙之民眾漸漸回歸本郡。

漢明帝時,北匈奴挾西域各國,多次侵犯河西諸郡,致使城門白天關閉。永平十五年(72年),為打開通西域道路,東漢開始反擊北匈奴。十二月,明帝命耿秉為駙馬都尉,竇固為奉車都尉,屯涼州酒泉郡,積極部署對北匈奴的進攻。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漢軍分四路,分別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塞、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塞、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塞、酒泉(郡治祿福縣,今甘肅省酒泉市)塞。前三路均無功而還,竇固軍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諸國。

永平十七年(74年)十一月,竇固與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率一萬四千騎出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進軍西域,在蒲類海擊敗白山部後,轉軍進擊依附北匈奴之車師(一作姑師,西域國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十里雅爾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車師王降。東漢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宜禾部尉屯田,逐漸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

建初元年(76年),在北匈奴的支持下,西域諸國盡叛,攻殺都護,攻戊、己校尉。時東漢社會動盪不安,故罷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

建初二年(77年)三月,又罷伊吾盧屯兵,完全放棄西域。但此後北匈奴由於南匈奴的不斷攻伐和內部矛盾,入塞降者不斷。

元和二年(85年)春,北匈奴先後亡降入塞者共73批。南匈奴攻其南,丁令攻其北,鮮卑擊其東,西域攻其西,北匈奴不能安居,於是遠引而去。秋,南單于派千騎行獵至涿邪山(今蒙古戈壁阿爾泰省阿爾泰山東段),與北匈奴禺犢王遭遇,因戰,斬其首級而還。冬,再讓奧鞬日逐王出塞攻打北匈奴,斬獲數千人。

章和元年(87年),鮮卑攻入北匈奴左部,斬殺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58部20萬人降漢。

永元元年(89年)六月,臨朝稱制的竇太后,因為北匈奴部落叛離,四面受敵,令竇憲、耿秉率南匈奴及度遼兵共5萬餘騎,分三路進擊,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國汗呼赫山脈),斬殺1.3萬餘,降20餘萬人。登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

永元二年(90年),竇憲再派副校閻礱率二千餘騎,奪回伊吾盧。十月,南匈奴八千騎擊北匈奴,斬殺八千餘級,俘數千人,北單于受傷逃走。永元三年(91年)二月,竇憲再派耿夔出居延五千餘里,將北單于圍困在金微山(今蒙古境內阿爾泰山脈),斬殺五千餘人。留在漠北的北匈奴十餘萬落後來歸附鮮卑,鮮卑自此日益強盛。北單于率數騎逃走。其弟左谷蠡王於除鞬自立單于,率其部至蒲類海(今巴里坤湖)遣使至漢塞請求附漢,竇憲請立其為單于,並以中郎將任尚駐守伊吾盧以為護衛,如同南單于。後竇憲被殺,於除鞬率部北逃,被漢軍追上斬殺。

永元六年(94年),降漢之北匈奴15部20萬人,擁立南匈奴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逃出塞外。

永初三年(109年),南匈奴萬氏尸逐鞮單于反。

元初四年(117年),南匈奴被鮮卑擊敗,部眾歸附鮮卑。次年,逢侯降漢。此後,有北匈奴殘部呼衍王等,仍輾轉於蒲類海、秦海(今新疆博斯騰湖)間,其勢微弱,東畏鮮卑,不敢回到故地。當時東漢以西域道路阻遠,費用大及諸國多次紛亂等,罷西域都護迎回屯田軍士。北匈奴乘機控制了西域部分國家並脅迫鄯善國(西域城國,原名樓蘭,都伊循城,今新疆若羌米蘭)、車師諸國,多次侵犯河西。

元初六年(119年),漢以索班為長史出屯伊吾盧,以招撫西域。

永寧元年(120年),北匈奴率車師後王軍就攻殺索班,攻打車師前王,車師前王逃走。

延光二年(123年),漢以班勇為西域長史,擊走北匈奴伊蠡王,擊破車師後王,擊敗呼衍王。

延光三年(124年),因怨漢朝連年征討鮮卑,一部大人阿族等反漢。

陽嘉三年(134年),漢車師司馬率車師後王部眾大破北匈奴。

永和二年(137年)秋,敦煌郡太守裴岑在今新疆巴里坤擊殺呼衍王,擊敗他的部眾。

永和五年(140年),左部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漢。永壽元年(155年)秋,左奧鞬、台耆、且渠伯德等反漢。

元嘉元年(151年),又一北匈奴呼衍王攻入伊吾盧,漢朝救兵至,於是退兵。此後,北匈奴不知所向。附漢之南匈奴,參加了東漢對北匈奴和鮮卑的戰爭,對保衛東漢北部邊地作出了貢獻,但時有反叛。

延熹元年(158年),南匈奴諸部並叛,與烏桓、鮮卑攻漢邊9郡。

延熹九年(166年),南匈奴與烏桓、鮮卑分數路入塞攻掠,均被東漢平定。

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因害怕漢朝徵兵不止,右部10餘萬人殺單于羌渠。當時黃巾起義,漢朝無力控制南匈奴,於扶羅單于曾率眾參加黃巾之亂,又參加中原軍閥混戰,後為曹操所降服。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