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原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個體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哲學術語,原為經院哲學用語,藉以指關於時間-空間的理論,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引述。

概述[編輯]

悲觀主義的叔本華認為,世界是痛苦的意志世界。意志是本體,個體是由意志「客體化」出來的「現象」,這就是個體化原理。由於個體化原理把人限制在現象界中,它不斷激發人們的欲求,從而導致更深的痛苦。個體只能通過否定個體化原理,來擺脫永恆痛苦,最終否定生命意志。

發展[編輯]

尼采後來對個體化原理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尼采同樣用意志來解釋這個世界,但尼采是堅決反對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的。尼采認為,個體是要通過超越個體化束縛來達到意志本體境界,故肯定生命意志。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說:「萬物根本上渾然一體,個體化是災禍的始因,藝術是可喜的希望,由個體化魅惑的破除而預感到統一將得以重建。」在尼采看來,藝術是破除個體化束縛的方法。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詳細闡述了日神藝術和酒神藝術兩種不同的解決途徑。日神藝術是通過對個體化的神化,創造出一個美的、永恆的外觀,來幫助人應對生存的恐怖。而酒神藝術相反,是要逃離現象世界,趨向本體世界。也就是通過個體化原理的崩潰,釋放生命意志,指出生存核心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