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愛國者
烏克蘭愛國者 Патріот України | |
---|---|
領袖 | 安德烈·比列茨基 |
成立 | 2005年 |
解散 | 2014年12月10日 |
總部 | 哈爾科夫 |
意識形態 | 新納粹主義 |
政治立場 | 極右翼 |
黨旗 | |
烏克蘭政治 政黨 · 選舉 |
烏克蘭愛國者 (烏克蘭語:Патріо́т Украї́ни,羅馬化:Patriot Ukrainy),烏克蘭2005年至2014年間的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組織。該組織被認為具有種族主義和極右意識形態[1][2][3][4][5]。
「烏克蘭愛國者」是「社會民族大會」的核心成員與準軍事部門,「社會民族大會」是由多個新納粹主義組織或團體組成的聯盟[來源請求],兩者的領導人均為安德烈·比列茨基[6][7][8]。「烏克蘭愛國者」和「社會民族大會」都曾對少數族裔及其政治對手實施政治暴力[5][9][10]。
前身
[編輯]烏克蘭愛國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6月10日在利沃夫註冊成立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和海軍援助協會「烏克蘭愛國者」(烏克蘭語:Товариство Сприяння Збройним силам та Військово-Морському флоту України "Патріот України",羅馬化:Tovarystvo Spryyannya Zbroynym sylam ta Viysʹkovo-Morsʹkomu flotu Ukrayiny "Patriot Ukrayiny"),該組織在利沃夫註冊為社區組織,註冊號為375[11][12][13]。1998至1999年間,因為協會的哈爾科夫分會傾向於親俄泛斯拉夫主義意識形態,而且該分會把組織徽章比作納粹標誌並改變標誌外觀,被烏克蘭愛國者領導層拒絕承認分會地位[14]。
1999年12月12日,烏克蘭愛國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利沃夫舉行,被烏克蘭社會民族黨(SNPU)正式接納為其準軍事青年派。12月12日當晚,約1500名社會民族黨成員和烏克蘭愛國者在利沃夫市舉行了火炬遊行[15]。烏克蘭愛國者的第一任領導人是安德烈·帕魯比,他在任期間火炬遊行成為該組織的傳統和標誌。該組織成立時,帕魯比正因涉嫌於1997年11月7日在利沃夫襲擊共產主義示威者而受到審判而聲名狼藉,他與示威者發生衝突的畫面在烏克蘭主要電視頻道均有播放。不過該審判因一拖再拖,最終超過訴訟時效而被駁回[16]。大會前夕,烏克蘭愛國者成員曾錄製發行宣傳烏克蘭民族主義的專輯《OURS!》(НАШІ!),專輯伴奏出自「Dyvni」樂隊,封面為身着制服的烏克蘭愛國者成員[17]。
2004年2月14日,烏克蘭社會民族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決定改組為全烏克蘭聯盟「自由」黨,並選舉奧列格·佳格尼博克為其領導人。為組建為符合議會政治的政黨,吸引更廣泛的選民基礎,自由黨放棄原本的「狼之鈎」黨徽,解散烏克蘭愛國者組織[18]。新黨徽「自由三叉戟」由烏克蘭的國旗色黃色、藍色構成,形象為三叉手勢[11]。儘管自由黨仍然是一個激進的民族主義政黨,但其仍因此而獲益,在2010年烏克蘭地方選舉中的三個西部區獲勝,並在2012年烏克蘭議會選舉贏得了10.5%的全國選票,在最高拉達建立了自己的議會派系[19]。
烏克蘭愛國者停止活動後,其位於日托米爾的分支機構仍在運行,後改組為「海達馬克」組織。另外,哈爾科夫的分支機構儘管沒有註冊但也拒絕解散[20]。
2005年重建後
[編輯]2005年,烏克蘭愛國者開始在哈爾科夫籌劃重建為一個獨立的政治組織,隨後於 2006年1月17日在地方當局登記為社區組織,登記號為1057[12]。烏克蘭愛國者將自己定義為「烏克蘭社會民族主義運動的革命先鋒」[21]。該組織繼續使用最初由烏克蘭社會民族黨使用的「狼之鈎」符號,唯一的區別是符號的顏色略有改變[12]。
2006年3月9日,烏克蘭愛國者成員阻止哈爾科夫地區和城市當局接近塔拉斯·舍甫琴科紀念碑,以抗議給予俄語作為哈爾科夫第二官方語言的地位。自2006年9月17日起,烏克蘭愛國者成員都在哈爾科夫州卡拉奇夫卡的基輔羅斯時期頓涅茨克定居點遺址舉行一年一度的夜間慶祝活動。2006年11月18日,該組織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哈爾科夫召開,宣布基輔為該組織的第二個地區中心,並授以地區旗幟。至2008年4月12日該組織的第二屆全烏克蘭代表大會上,第八個地區中心波爾塔瓦的分支機構獲得授旗,而且大會上還宣布準備在切爾尼戈夫成立第九個地區中心。同一天,經過烏克蘭愛國者的倡議,在塔拉斯·舍甫琴科全烏克蘭社會「啟蒙會」組織哈爾科夫地區的場地內舉行了一場「烏克蘭新右派」意識形態會議,參會的有「烏克蘭替代者」(Українська Альтернатива)切爾尼戈夫的代表,克里米亞哥薩克社區的領導人,以及烏克蘭國家工黨基輔和哈爾科夫的代表等,他們討論了烏克蘭和世界右翼運動的現狀和前景。根據會議的結果,與會者同意共同開展社會政治活動。
2007年,該組織正式聲明終止與烏克蘭社會民族黨的直系後裔自由黨的關係[22]。2008年10月,烏克蘭「新右派」和「舊右翼」之間出現決裂。10月18日,在基輔新右派遊行期間,發生了與警方的大規模衝突,導致147名烏克蘭「新右派」被拘留,22名執法人員因多處受傷住院,遊行隊伍中的8名參與者被提起刑事訴訟,其中許多人因抗拒執法人員而受到處以1至10天的行政逮捕。多個傳統的民族主義組織對遊行者的行為進行了譴責。2008年11月8日,多個新右派組織在基輔舉行領導人會議,決定在社會民族主義識形態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創建統一的社會民族主義力量「社會民族大會」,在組織上聯合「烏克蘭愛國者」、「里德」(НД «РіД»)、「烏克蘭替代者」(ЧПР «Українська Альтернатива»)和「西奇」(ГО «СіЧ»)四個社會民族主義組織,並與烏克蘭國家工黨、聖安德魯哥薩克小屋、「清醒的基輔」建立了聯盟關係。烏克蘭愛國者的領導人安德烈·比列茨基兼任「社會民族大會」的領導人。
2011年8月,烏克蘭愛國者的三名成員因涉嫌企圖在烏克蘭獨立日慶祝活動期間引爆自製炸彈炸毀哈爾科夫的弗拉基米爾·列寧的雕像而被烏克蘭國家安全局逮捕。烏克蘭愛國者多名成員在企圖謀殺比列茨基後被捕並被控謀殺未遂[23]。2013年,安德烈·比列茨基、維塔利·克尼亞日茨基(Віталій Княжицький)和伊戈爾·米哈伊連科曾因企圖謀殺記者謝爾蓋·科列斯尼克在哈爾科夫法院出庭。奧列格·奧德諾羅任科被烏克蘭愛國者成員指控組織毆打卡連捷夫斯父子和記者阿列蓋·科爾涅夫。2013年11月,在基輔歐洲廣場運動等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中,「烏克蘭愛國者」組織部分成員加入了右翼激進組織「右區」,「烏克蘭愛國者」的主要思想家奧列格·奧德諾羅任科加入了該組織的政治委員會[24]。2014年1月11日,2011年被捕的三名成員被以恐怖主義罪名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不過隨着2014年2月反對派上台的到來,被關押的烏克蘭愛國者組織罪犯均被特赦和釋放[25]。
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委員會因威脅到克里米亞居民生命和安全而禁止「右區」及其民族主義分支(包括「烏克蘭愛國者」)以及自由黨在其境內的活動[26]。2014年3月14日至15日晚上,「烏克蘭愛國者」的激進分子向哈爾科夫的親俄武裝抗議者開火。衝突最初爆發與哈爾科夫的自由廣場,不明武裝人員襲擊了在自由廣場活動的親俄人士,而後經過短暫追逐後衝突中心轉移到Rymarskaya大街18號「烏克蘭愛國者」和「右區」東部組織的總部大樓,雙方使用各類槍支和自製燃燒瓶進行攻擊,至少造成兩人死亡,五人受傷,傷亡者均為親俄抗議者和警察。接近15日午夜時,衝突被抵達衝突現場的警方平息。被軟禁多日的市長根納季·克爾涅斯抵達槍戰現場,與「烏克蘭愛國者」領導人安德烈·比列茨基進行交談,州長伊戈爾·巴盧塔、市檢察官葉夫根尼·波波維奇和地區內政部負責人阿納托利·德米特里耶夫等也參加了會談。最終「烏克蘭愛國者」一方同意投降並交出武器,在市檢察官和市長的擔任下乘專用巴士撤離。經內政部副部長謝爾蓋·雅羅沃伊說,有40人因此次槍戰被哈爾科夫當局拘留[27][28]。
2014年春天,為響應烏克蘭人民代表奧列格·利亞什科針對烏克蘭東南部的抗議活動的倡議,「烏克蘭愛國者」領導層創建志願民兵部隊「亞速營」來維護亞速地區的公共秩序。亞速營的主要成員是「烏克蘭愛國者」和「社會民族大會」的積極分子,2014年5月5日正式組建,其成員與烏克蘭內政部簽訂合同後成為特殊任務巡邏警察。安德烈·比列茨基任亞速營指揮官,「烏克蘭愛國者」和「右區」瓦西爾科夫斯基的負責人弗拉基米爾·什帕拉被任命為亞速營第一連連長,「烏克蘭愛國者」和「社會民族大會」的思想顧問奧列格·奧德諾羅任科任負責訓練工作的副營長,「社會民族大會」新聞處的負責人伊戈爾·莫西丘克任負責公共關係的副營長,「社會民族大會」基輔組織負責人伊戈爾·克里沃魯奇科等也加入了該營[29][30]。
在2014年10月26日的烏克蘭議會選舉中,比列茨基以獨立候選人身份通過33.75%的得票率獲得基輔奧博隆區在最高拉達的席位[31][32][33][34][35]。2014年10月31日,「烏克蘭愛國者」成員、亞速營副指揮官瓦季姆·特羅揚被任命為基輔州警察局長(首都基輔市並不受該州管轄)[36]。
2014年12月10日,比列茨基接受採訪時宣布,「烏克蘭愛國者」作為政治組織已經因戰爭局勢而暫停活動,骨幹成員主要融入了亞速營內,在其他志願營也有分布[37][38]。
象徵物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Shekhovstov, Anton. The Creeping Resurgence of the Ukrainian Radical Right? The Case of the Freedom Party.. Europe-Asia Studies. March 2011, 63 (2): 203–228. doi:10.1080/09668136.2011.547696.
- ^ Ishchenko, Volodymyr. Fighting Fences vs Fighting Monuments: Politics of Memory and Protest Mobilization in Ukraine. Debat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2011, 19 (1–2): 369–395. doi:10.1080/0965156X.2011.611680.
- ^ Shekhovstov, Anton. Wodak , 編. 17: Para-Militarism to Radical Right-Wing Populism: The Rise of the Ukrainian Far-Right Party Svoboda..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 ^ Ghosh, Mridula. Ralf Melzer , 編. The Extreme Right in Ukraine's Political Mainstream: What Lies Ahead?.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 2013.
- ^ 5.0 5.1 Likhachev, Viacheslav. Right-Wing Extremism on the Rise in Ukraine.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 September–October 2013, 51 (5): 59–74. doi:10.2753/RUP1061-1940510503.
- ^ Shekhovtsov, Anton. Ruth Wodak , 編. 17: From Para-Militarism to Radical Right-Wing Populism: The Rise of the Ukrainian Far-Right Party Svoboda. Blumsbury Academic. 2013: 249–263. ISBN 978-1780932453.
- ^ Brayman, Lolita. Ukrainian nationalists strive to shake off allegations of anti-Semitism. Haaretz. 2014-02-28 [201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Yevhen Zakharov. 12. Protec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racism and xenophobia. Annual Human Rights Reports / Human Rights in Ukraine, 2009–2010. Helsinki Human Rights Group. [201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 ^ GHOSH, MRIDULA.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in Ukraine in the Context of EURO 2012.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 2011.
- ^ Yevhen Zakharov. 12. Protec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racism and xenophobia. ANNUAL HUMAN RIGHTS REPORTS • HUMAN RIGHTS IN UKRAINE 2009-2010. Helsinki Human Rights Group. [201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 ^ 11.0 11.1 (烏克蘭語) Андрющенко Е. С. Парамілітарні структури 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націоналістичного руху 90-х рр. ХХ ст. (Paramilitary structures of the Ukrainian nationalistic movements in the 1990s) / Е. С. Андрющенко // Наукові праці історичного факультету Запорізького національного університету : збірник / голов. ред. Ф. Г. Турченко. – Запоріжжя, 2011. – Вип. XXХ. – С. 42–51.
- ^ 12.0 12.1 12.2 Olszański, Tadeusz A. Svoboda Party – The New Phenomenon on the Ukrainian Right-Wing Scene. 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 OSW Commentary. 2011-07-04, (56): 6 [2013-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3).
- ^ Ivan Katchanovski (University of Ottawa). An Interview with Reuters Concerning Svoboda, the OUN-B, and other Far Right Organizations in Ukra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ademia.edu, 4 March 2014.
- ^ Відсутність тяглости між "Патріотами"..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 ^ Фото Михайла Марківа (газета "Експрес")/ УНІАН..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 ^ (烏克蘭語) Парубій А. Погляд справа. Статті, виступи, інтерв』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Львів: Орієнтири, 1999. — 44 с. Andriy Parubiy. The Right View: Publications, addresses, interviews. Lviv, 1997.
- ^ Патріот України - НАШІ (1999)..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1).
- ^ David Stern. Svoboda: The rise of Ukraine's ultra-nationali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25 December 2012.
- ^ Resources.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3).
- ^ Парамілітарні структури 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націоналістичного руху 90-х рр. XX ст. (PDF).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25).
- ^ (烏克蘭語) Official website "Patriot of Ukra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5-16.
- ^ (烏克蘭語) Заява Організації „Патріот України」 про розрив стосунків з ВО „Свобода」 (Announcement of the Patriot of Ukraine about break-up with VO Svoboda)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06.
- ^ Judah, Tim (2015). In Wartime: Stories from Ukraine. Penguin UK. p. 178. ISBN 9780241198858.
- ^ «Правый сектор» сообщил о присутствии своих бойцов в военных частях Крыма. Вести, 14.03.20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
- ^ Основные силы, участвующие в беспорядках на Украине. Справка. РИА Новости, 27.01.20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Парламент Крыма запретил партию «Свобода» и «Правый сектор». РИА Новости, 11.03.20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Засевшие в центре Харькова радикалы сдались. Вести, 15.03.20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Хронология кровавого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я в Харькове. Вести, 15.03.20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 ^ Пресc-конференция командования спецбатальона «Азо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烏克蘭語)
- ^ В боевых действиях на Востоке принимает участие батальон «Азов», а не «Правый сектор»
- ^ Steve Rosenberg. Ukraine election: Land of chaos and courage. BBC. 2014-10-24 [2014-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 ^ Sonne, Paul; Shchetko, Nick. Ukraine Government Heralds Election, But Not All Voters Feel Inspired. 華爾街日報. 2014-10-24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 ^ Ishchenko, Volodymyr. Ukraine has ignored the far right for too long – it must wake up to the danger. The Guardian. 2014-11-13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 ^ Extraordinary parliamentary election on 26.10.2014: Data on vote counting at precincts within single-mandate districts.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of Ukraine. 2014-10-26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 ^ Парламентські вибори: Кандидати на мажоритарних округах: Одномандатний виборчий округ № 217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Candidates for the majority constituencies: single-mandate constituency No. 217]. RBK Ukraine. 2014-10-30 (烏克蘭語).
- ^ Ian Bateson; Kyiv Post staff. Former Azov battalion leader works to clean up Kyiv regional police, his image. Kyiv Post. 2014-12-03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 ^ Shvets, Ye. Andriy Biletsky: Half of Azov speaks in Russian language. But they die and kill for Ukraine. LB.ua. 10 December 2014
- ^ Андрей Билецкий: «Половина „Азова“ говорит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о они умирают и убивают за Украину» — портал новостей LB.ua.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