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產能規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產能規劃(英語:Capacity Planning)是組織為滿足不斷變化的產品需求來確定所需要的產能的過程[1]。在產能計劃中,設計產能是組織在給定時期內能夠完成的最大工作量。有效產能是指組織額外考慮到存在質量問題、延誤、物料搬運等限制情況下,在給定時間內能夠完成的最大工作量。

該術語還在商業計算和信息技術中用作容量管理的同義詞。IT容量規劃涉及估算未來所需的存儲硬件、計算機硬件、軟件和網絡基礎設施資源。企業一般會關注其是否足夠的資源來處理用戶和交互次數的增長[2]。容量管理涉及向實際或虛擬服務器增加中央處理器(CPU)、內存和存儲空間,此乃傳統或垂直擴展Web應用程序的方式,但是IT容量規劃的開發目標是對此類垂直擴展需求做預測[3]

組織產能若與客戶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則會導致效率低下、資源利用不足或難以客戶需求的情況。產能規劃的目標則是縮小差距。對產能需求會基於產出變化進行改變,例如增加或減少現有產品生產量,或轉而生產新品。可以通過提高整體設備效率(OEE)來提高現有產能利用率。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設備和材料、增加工人或設備的數量、增加輪班次數或購買額外的生產設備來提高產能。

產能 =(機器或工人的數量)×(班次數)×(利用率)×(效率)。

策略

[編輯]

產能規劃的大類是領先戰略、滯後戰略、匹配戰略和調整戰略。

  • 領先戰略(英語:Lead strategy)是基於需求增長而增加產能。領先戰略是積極的戰略,目標是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和縮短交貨時間來從競爭對手處吸引客戶,也是為了降低缺貨成本的策略。組織擁有大量產能並不一定代表組織有着很高的庫存水平,但可能代表着組織會有很高的周期庫存成本。過剩產能也可以租給其他公司使用。

領先戰略的優勢:確保組織有足夠的產能滿足所有需求(即使是在高速增長時期)。這一點在當產品或服務的可用性至關重要時尤為關鍵,例如緊急護理或熱門新產品。對於許多新產品而言,上市的時間對產品成功與否至關重要。領先產能戰略可以用來搶占那些計劃擴大自身產能的競爭對手的優勢。率先在某個地區開設大型雜貨店或家居裝修店為零售商提供了明顯的優勢。最後,許多企業發現,基於需求的增長而激進地擴產甚至比小幅度擴產更便宜、受到的干擾更小。當然,領先戰略風險也可能很大,尤其是在需求不可預測或技術發展迅速的情況下。

  • 滯後策略(英語:Lag strategy)是指僅在組織滿負荷運行或因需求增加而超負荷運行後才去增加產能(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2006年)。與領先產能策略相反,這是一種更保守的策略。它降低了浪費的風險,但可能會因缺貨或客服水平低下而導致潛在客戶流失。該策略的三個明顯優勢是降低了過度擴產的風險、提高利用率從而提高了生產率,以及儘可能推遲大型投資的能力。遵循這種策略的組織一般提供成熟的、對成本敏感的產品或服務。
  • 匹配策略(英語:Match strategy)是根據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少量增加容量。這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策略。
  • 調整策略(英語:Adjustment strategy)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或產品/系統架構的重大變化來增減產能的策略。

產能

[編輯]

系統工程的背景下,產能規劃[4]用於體系設計和系統性能監控。

產能規劃是建立企業資源的長期決策,涵蓋較長時間段。產能決策會影響生產前置時間、響應客戶能力、運營成本和公司競爭能力。產能規劃不當會導致客戶和業務的流失。產能過剩會浪費組織資源,並影響組織對利潤更高行業進行投資的能力。何時擴產以及擴產多少是一個關鍵決策的問題。未能及時正確做出此類決策可能會對組織整體績效造成嚴重損害。 [5]

產能擴充的必要性

[編輯]

排期的角度來看,確定製造特定數量的產品需要多少產能(或時間)是相對容易的。只需將標準周期時間乘以零件數量,然後除以零件或流程OEE%即可得出。

如果生產計劃在循環時間為30秒的機器上生產500件產品A,並且該過程的OEE為85%,則生產產品的時間將計算如下:

(500個產品 × 30秒)/ 85% = 17647秒。通過OEE%可以很容易地確定組織是否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需求。在此示例中,標準為4.2小時,而基於OEE%為4.9小時。

通過對所有機器進行相應的產能評估,可以確定所需的總產能。

可用產能

[編輯]

了解生產可用的產能是產能計劃重要的環節之一。年度預測用於確定每年生產所需小時數。可用產能是所需產能與計劃運行產能之間的差值。

產能支撐着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因為產能衡量組織利用資源的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的資源,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會非常困難。

參考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Terms & Definitions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6 [2008-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7). 
  2. ^ Rouse, Margaret, Building with modern data center design in mind, April 2006 [23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3) 
  3. ^ Stamford, Conn, Gartner Says Major Organizations Will Need to Grow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kills That Are the Foundation of Web-Scale IT, May 8, 2014 [24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2, 2014) 
  4. ^ Gunther, Neil J. Guerrilla Capacity Planning. Springer. 2007. ISBN 978-3-540-26138-4. 
  5. ^ Spicar, Radim. System Dynamics Archetypes in Capacity Planning.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4, 69 (C): 1350–1355. doi:10.1016/j.proeng.2014.03.128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