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效果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德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月1日) |
凱恩斯效應(英語:Keynes Effect),又名凱恩斯利率效應,是宏觀經濟學中利率傳導機制的一種。宏觀經濟中,決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是貨幣供求,而貨幣實際量是由名義貨幣量M和物價水平P決定的,當物價水平P上升而名義貨幣量M不變時,實際貨幣量減少;實際貨幣量減少,即實際貨幣供應量減少;實際貨幣供應量減少,引起利率r上升(物價P和利率r同方向的這種變化稱為利率效應);利率r上升的後果就是投資I減少,而投資I支出減少就從而引發社會總需求減少。物價和總需求反方向的這種變化稱為凱恩斯效應。[1]簡而言之,價格變化對整個商品需求的影響為:
價格水平P上升→實際貨幣供應M/P減少→利率r上升→支出(投資)I減少→產出Y減少。
在IS-LM模型中價格不是整個經濟商品需求的決定量,因此價格變化對於商品需求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價格變化對金融市場有影響。出於金融市場平衡的條件M/P = L(其中M/P是實際貨幣供應,L是整個經濟對於貨幣的需求),價格提高會導致實際貨幣數量縮小。這導致在金融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提高。由此經濟參加人願意出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上產生供應多餘,這導致證券價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對於整個經濟中的貨物需求有決定性作用,它導致私人淨投資的降低。這導致對於貨物需求的降低,因為商品供應相對商品需求反應,整個經濟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由此可見價格變化與利率變化的作用一樣。
特殊情況
[編輯]假如私人投資完全與利率變化脫節的話凱恩斯效應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金融市場的變化有效。
假如一個經濟已經處於流動性陷阱時價格降低導致的貨幣供給提高對投資需求沒有影響。由於市場參加者悲觀地預計利率變化,他們主要持貨幣,而不持證券,因此整個金融市場的供給多餘流入投機市場。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