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 |
---|---|
成立 | 2001年10月 |
地址 |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3號院 |
坐標 | 39°56′39.3″N 116°24′36″E / 39.944250°N 116.41000°E |
類型 | 民營博物館 |
策展人 | 李松堂 |
地圖 | |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也稱北京松堂齋博物館或北京松堂博物館),是一家坐落於北京東城區的以收藏民間雕刻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由知名收藏家李松堂先生創辦。
按照博物館的介紹,「北京松堂齋博物館」包括「北京最具特色四合院」、「三雕藝術博物館」、「元青花博物館」三部分。
館址
[編輯]館史
[編輯]2001年10月成立[1]。
2001年11月正式開館[2](一說2002年2月2日正式開放[3])。
2008年,博物館搬遷至國子監街3號院。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建館之初,館址設在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東街14號,琉璃廠東街14號原是明清兩代時的中庸書局,民國時改名為誼民書店[4],兩層,面積254平方米。據李松堂自述,此處是他家的私宅,他花了520萬元人民幣將其翻修為博物館[5]。博物館票價10元[2]。後來,一段時間內,李松堂的博物館實行「觀眾自定票價」,即觀眾先參觀,再付博物館票款,票價由參觀者自行決定[5]。
藏品
[編輯]李松堂愛好石雕等建築構件,館藏的石雕等物是他自己四處收集而得,來自中國多個省區,好多磚雕來自北京拆掉的四合院[6]。
截止至2014年6月,該博物館共收藏了自商周到清末的石雕、木雕、磚雕、民間建築構件、裝飾件和室內擺設、家具等3000多件文物。主要展品有宋墓磚雕「行孝圖」、清道光年間製作的倫理透雕屏風、山西磚雕門樓、北京木雕門樓、江西石雕門樓等[7]。
其中,有三件「鎮館之寶」[8]:
- 「皇帝巡遊圖」的清代石雕梁,石雕梁長2.25米,寬0.35米,亭、台、樓、閣、花鳥、瑞獸點綴在6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周圍,鼓手、司儀、文武大臣清晰可見,完整記錄了一次皇帝出巡的壯觀場面;
- 比圓明園十二獸首還要珍貴的一匹通體黑亮的御馬,是用清代就已經開採完了的和田墨玉雕刻而成,當年鎮守在圓明園皇帝的御書房前;
- 有「中國門墩之王」之稱的元朝宰相府門墩,門墩內側為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繪製的「胡人馴獅圖」和「胡人飲獅圖」,兩幅圖表現了元代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對漢人恩威並施的政治方略。
爭議
[編輯]松堂齋博物館還設有元青花館。館長李松堂稱,他收藏了89件元青花瓷真品,這些瓷器均購自國外(包括歐洲、北美、西亞、日本等地),曾在加拿大溫哥華展出,館藏數量已超過土耳其的托卡比皇宮與伊朗德黑蘭的國家博物館[9][10]。然而,通常的說法是:全球元青花存世量不足300件;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藏有40件青花瓷,位居世界第一;伊朗德黑蘭國家博物館收藏32件,排在世界第二;中國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藏19件,列世界第三、中國第一[11]。
參考文獻
[編輯]- ^ 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文化東城.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2.0 2.1 民营博物馆何时告别尴尬?.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2003-06-08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北京松堂斋博物馆开放. 光明日報. 2002-02-06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中国网/博睿中天. 中國網/博睿中天. 2005-05-19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5.0 5.1 松堂斋博物馆典藏千年建筑. 北京晚報. 2005-12-26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对古民间雕刻的“临终关怀”. 時代人物周報. 2004-11-30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李松堂和他的松堂斋(组图).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04-12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朱高磊. 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社科院專刊. 2014-06-27 [2020-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 ^ 面对元青花的思考 ——北京松堂博物馆北美元青花藏品展后记. 團結報. 2011-11-17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元青花北美藏品展在国子监北京松堂斋博物馆(图). 京華時報. 2011-07-04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高安:中国元青花的首藏之地. 光明網. 2012-10-12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