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參差計劃(Cenci Journalism Project)在2011年創辦,是中國內地首家以跨語言的全球視角持續關注邊緣議題的新媒體,聲稱影響人群覆蓋40,0000人。

參差計劃擁有約40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志願譯者,除英語阿拉伯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韓語九大主要語種之外,亦有波蘭語冰島語斯洛伐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等語言源,跨語言關注全球54個不同語種的媒體報道。

歷史[編輯]

2011年8月6日,康夏曲喆等五位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畢業生創辦了這家線上的獨立站點,以「消除新聞閱讀中的語言障礙,為讀者提供立體化新聞閱讀的視角和比較新聞的材料,以使認識更接近真實」作為宗旨。網站成立時以「同樣的事件,差異的報道」作為Slogan,後更改為「Any Language, Any Perspective, Anything Cenci」,在參差計劃的3.0改版里,新的Slogan為「報道世界的另一個維度」。

截止2014年3月,參差計劃的訂閱讀者約為140,000人次,其中包括超過3,200名中國學者和媒體人,根據2013年中旬完成的讀者調查報告,參差計劃的訂閱讀者普遍具備更高的受教育水平(47%碩士或以上; 54%年收入水平25萬或以上)。創辦至今,參差計劃提供了超過6,000餘篇世界各地的媒體譯文和原創故事,與國內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均有良好關係。

2012年中國兩會期間,在「新聞別動隊」站長韓巍幫助下,參差計劃與搜狐財經合作,關注海外媒體對於中國兩會事件的報道,並將編譯後的版本授權搜狐財經頻道首發,7日內共提供了來自7個不同語種的30餘篇報道。

2012年上線不久,參差計劃的文章得到了蔣方舟(《新周刊》副主編)及劉瑜劍橋大學政治系講師、作家)、大山(加拿大籍明星、因中國春節聯歡晚會而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的推薦,並在微博上引發了中國網友關於朝鮮問題的激烈討論。

2012年1月台灣大選時,王健壯(台灣《中國時報》總編輯)授權參差計劃發表其評論〈蔡英文的畫餅〉,而廖信忠(台灣暢銷書作家)也將其長篇故事〈外省人〉授權刊登在參差計劃上。

除此之外,為參差計劃提供過內容授權的還包括王爍財新傳媒主編)、安替(媒體人)、楊瀟(《南方人物周刊》主筆,哈佛尼曼學者)、鄭保衛中國新聞學會會長)等傳媒工作者,高井潔司(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Codenoname(曾供職於俄新社塔斯社等多家知名媒體的俄羅斯媒體人)、Mark Kitto(《中國杜鵑》作者)、Stuart Ramsay(英國天空新聞台首席記者)等外國作者以及薛兆豐(經濟學家)、楊俊鋒(法律學家)、杜君立(歷史學家)等不同領域學者。

作為關注多語言報道的學習計劃,參差計劃為中國的媒體從業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源;與此同時,中國各大學的新聞系、語言系教授亦嘗試使用參差計劃作為課堂的案例展示工具。

2014年7月14日參差計劃終止,所有大陸範圍內的社交媒體帳號關閉,網址被屏蔽。在海外能訪問網頁和臉書頁面,但參差計劃主頁顯示他們將不再更新內容。

運營模式[編輯]

參差計劃不接收任何來自基金會或個人的捐贈,由創始人提供服務器、運營與活動所產生的全額資金。參差計劃的主編、頻道總監、編輯總監、責任編輯、頻道編輯、譯者角色均為線上工作的志願者,在報道上採用眾包新聞(Crowd-sourcing News)、眾包翻譯(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協同報道(Collaborative reporting)的新媒體方式,而內容上則沿用傳統媒體的「三級審稿」規則。

在3.0版本的參差計劃里,新聞內容供應傳統的倒金字塔結構被「鑽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所替代,以音頻、視頻、可視化數據、交互、全媒體平台及「下一個計劃」媒體協作項目為輔助,為中國媒體的融合報道提供更為完整的形式。

媒體引用與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