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古堆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雙古堆
雙古堆遺址在中國的位置
雙古堆遺址
在中國的位置
地點中國安徽省阜陽市
坐標32°54′N 115°48′E / 32.9°N 115.8°E / 32.9; 115.8
類型陵墓
歷史
時代漢朝
事件封存於公元前165年

雙古堆中國安徽省阜陽市附近的一處西漢早期墓葬遺址。1號墓葬屬於汝陰侯夏侯灶,封於公元前165年。在1977年的發掘中,發現了大量漢簡,內容有《詩經》與《楚辭》片斷、年表、異於傳世本的《易經》等。與馬王堆郭店這兩處位於古楚國的墓葬一樣,雙古堆遺址的發掘為西漢早期的文化與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發掘與鑑定[編輯]

阜陽市博物館
夏侯灶墓(前),現位於阜陽當地博物館
夏侯灶墓(後)。

夏侯灶墓遺址被稱為雙古堆,位於安徽省阜陽市,於1977年7月在擴建阜陽機場時發現。[1]雙古堆位於阜陽市外約3km處,人們知道此處有古墓,但不能確定發掘工作有否計劃,還是臨時進行。[2]發掘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隊的兩名考古學家監督,發現了兩座墓,東面的1號墓有帶字文物。[1]寬4.1m的斜道通向一個南北長9.2m、東西寬7.65m的墓室,大約是1973年發現的馬王堆漢墓3號墓面積的一半。[3]

1號墓中發現的一些青銅器上記有墓主人女[汝]陰侯的名字。[2]汝陰侯是西漢初設立的新封爵,最早授予給夏侯嬰(?-172 BC)。考古學家確定該墓屬於夏侯嬰之子夏侯灶,也就是第二任汝陰侯。關於他的情況知之甚少,[4]可以確定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5]

出土文物[編輯]

式盤[編輯]

雙古堆遺址有已知最早的式盤,是漢代廣泛使用的一種占卜器具。[6]這兩塊面星盤包含一個直徑9.5cm的可動圓盤,代表天球,裝在一個13.5×13.5cm的方形底座上,代表地面。[7]圓頂中心描繪着北斗七星,圓盤和底座邊緣都刻有助於占卜的星象。[8]

楚辭》《韓非子》《淮南子》及一些兵書都提到了式盤的使用。[9]

另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1.0 1.1 Shaughnessy 2014,第190頁.
  2. ^ 2.0 2.1 Shaughnessy 2014,第190–91頁.
  3. ^ Shaughnessy 2014,第189–90頁.
  4. ^ Greatrex 1994,第98頁;Shaughnessy 2014,第191頁.
  5. ^ Shaughnessy 2014,第191頁.
  6. ^ Lewis 2006,第275 (earliest)頁;Dorofeeva-Lichtmann 2007,第294 ("cosmograph")頁;Tseng 2011,第47 (widely used)頁;Shaughnessy 2014,第190–91 ("two well-preserved diviner's boards")頁. A drawing of one of these board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Kaogu ("Archeology") in 1978, is reproduced in Harper 1999,第840頁; Dorofeeva-Lichtmann 2007,第294頁; and Tseng 2011,第49頁.
  7. ^ Harper 1999,第839 ("astrological instrument" and description)頁;Tseng 2011,第47 (lacquered) and 49 (measurements)頁.
  8. ^ Harper 1999,第839 (on help for divination) and 841 (on Northern Dipper as deity)頁;Tseng 2011,第47 (description of artifact)頁.
  9. ^ Harper 1999,第841–43頁.

書目[編輯]

引用文獻[編輯]

閱讀更多[編輯]

  • 阜陽漢簡整理組, [Organizing group for the Han-dynasty bamboo slips from Fuyang], 阜阳汉简《仓颉篇》, 文物, 1983, 1983 (2): 24–34. 
  • ———, 阜阳汉简《诗经》, 文物, 1984, 1984 (8): 1–12. 
  • ———, 阜阳汉简《万物》, 文物, 1988, 1988 (4): 36–54. 
  • 邢文, Hexagram Pictures and Early Yi Schools: Reconsidering the Book of Changes in Light of Excavated Yi Texts,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2003, 51: 571–604, JSTOR 40727382, doi:10.1080/02549948.2003.11731403   – 透過JSTOR 需付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