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叫
艾倫·金斯伯格的作品 | |
原標題 | Howl |
---|---|
寫作日期 | 1955 |
國家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嚎叫,也名為卡爾·所羅門而作的嚎叫,是一首艾倫·金斯伯格在1954年至1955年間寫的詩,發表在他1956年的《 Howl and Other Poems》中。這首詩獻給卡爾·所羅門的。
金斯伯格於1954年開始從事《嚎叫》的創作。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保羅·布萊克本磁帶檔案館中,有金斯伯格向同僚寫詩的早期的草稿。 《嚎叫》被認為是美國文學的偉大作品之一。 [1] [2]這首詩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品。
《嚎叫》由城市之光書店的勞倫斯·弗林蓋蒂出版。在法院審判期間,弗林蓋蒂將這一詩中的永久化的神話傳說為辯護案的一部分。 [3]這首詩發行後,弗林蓋蒂和書店的經理Shigeyoshi Murao被控傳播淫穢作品而被捕。 1957年10月3日,克萊頓·W·霍恩法官裁定這首詩並非淫穢作品。 [4]
創作過程
[編輯]根據金斯伯格的書目兼檔案館館長比爾·摩根(Bill Morgan)的說法,《嚎叫》的主要靈感來源於一個令人恐懼的Huichol印第安圖畫。1954年10月17日晚上,金斯伯格的女友希拉·威廉姆斯(Shiela Williams)在諾布山(Nob Hill)的公寓,當時他與他住在一起。金斯伯格經歷了一次可怕的經歷,看到舊金山迷霧中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酒店的立面像是一個吃孩子的惡魔的可怕面孔。金斯伯格一如既往地記下了他的見解,這些便成為了詩歌第二部分的基礎。 [5]
1954年至1955年,金斯伯格在舊金山北海灘附近蒙哥馬利街1010號租的公寓裡寫了這首詩,最開始用「 Strophes」來稱呼它。 [6]據稱有些草稿是在現今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一家咖啡廳Caffe Mediterraneum里寫的。 1955年9月1日,金斯伯格搬進了離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校園只有幾個街區的一所小屋。 [7]這首詩的創作有很多因素。金斯伯格的治療師菲利普·希克斯在金斯伯格寫成《嚎叫》前,就鼓勵金斯伯格讓他意識到想要退出市場研究的工作,全職寫作詩歌並承認自己的同性戀的性取向。 [8] [9] [10]他在詩歌《夢的錄音:1955年6月8日》(Dream Record: June 8, 1955)中嘗試了一種意義上的句法顛覆,即所謂的「意合法」(parataxis),這是在《嚎叫》中很重要的藝術手法。 [11]
金斯伯格給肯尼斯·雷克斯雷斯看了這首詩。他鼓勵金斯伯格放飛他自由的風格,發自內心地寫作。 [12] [13]金斯伯格接受了這個建議,並試圖寫一首沒有約束的詩。他受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傑克·凱魯亞克的影響,開始試圖自然地寫作。 [14]金斯伯格以他從威廉斯的三行詩格式(Triadic-line poetry)作為開頭寫了這首詩,但是在創作這首詩的過程中,他的風格發生了變化,他自己的獨特形式(基於固定基礎句式的口語化長詩句)開始出現。 [8]
金斯伯格在許多後來的詩歌中都嘗試了這種長句子的格式。這首詩的第一個手稿包含了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這首詩以關於金斯伯格的朋友們和當代人的故事和經歷,其粗獷、幻覺的風格以及狂放的性行為(特別是同性戀)有關而著稱,後來由於內容包含淫穢情節而受法院審判。儘管金斯伯格提到了他的許多朋友和熟人(包括尼爾·卡薩迪、傑克·凱魯亞、威廉·伯勞斯、彼得·奧爾洛夫斯基 (後來金斯伯格的同性戀伴侶)、盧西安·卡爾和赫伯特·漢克,但這首詩主要的情感動力是他對卡爾·所羅門的同情。金斯伯格在一家精神病院認識了所羅門,並與他成為朋友。
金斯伯格後來說這種對所羅門的同情和對他的母親的精神分裂症的內疚和同情(她已經做過腦白質切除手術)連接到一起,但是他沒有直接說出。 2008年,彼得·奧爾洛夫斯基告訴2010年電影《嚎叫》的導演,在一個短暫的月下漫步期間奧爾洛夫斯基演唱了漢克·威廉姆斯的歌曲 Howlin'At the Moon,這可能是本詩題目的來源。 「我從來沒有問過他,他也從來沒有告訴過,」奧爾洛夫斯基告訴他們,「但是有些東西他會繼續學習,並以某種方式使用,以他的詩句形式。詩人一直都這樣做。」金斯伯格的詩作《The Dedication》中寫道,他從凱魯亞克處獲得了題目的靈感。
表演和出版
[編輯]這首詩最早於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的六畫廊詩歌藝術節舉行。 [15]六畫廊創始人沃利·赫德里克( Wally Hedrick )構思,他於1955年與金斯伯格見面,並請他在六畫廊組織詩歌朗誦。 「起初,金斯伯格拒絕了。但是,當他寫了一份《號角》的草稿,赫德里克就改變了「他媽的主意」。進一步的證據表明,這不是表演藝術,而是詩歌。 [16]
參考文獻
[編輯]- ^ Bill Savage (2008). Allen Ginsberg's "Howl" and the Paperback Revo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oets.org,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 ^ Jonah Raski (2006). American Scream: Allen Ginsberg's Howl and the Making of the Beat Gener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3.
- ^ Howl was published in the Evergreen Review, Volume 1, No. 2 (1957).
- ^ Morgan, Bill and Joyce Peters. Howl on Trial.(2006) p. xiii.
- ^ Bill Morgan, The Typewriter Is Holy: Complete, Uncensored History of the Beat Gener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2010), pp. 86-87. In the introduction, Morgan states: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Allen Ginsberg's life, I assisted him daily as his bibliographer and archivist. During that period, I managed to track down nearly everything that he had ever published and a good deal of what had been printed about him. It was a mammoth task. Every day, as I walked to the apartment that served both as Allen's home and office, I wondered what new treasures I'd uncover. . . . After I sold his archive to Stanford University for a million dollars, Allen referred everyone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ir papers to me" (p. xvi).
- ^ Morgan, The Typewriter Is Holy (2010), pp. 92 & 96.
- ^ Morgan, The Typewriter Is Holy (2010), p. 97.
- ^ 8.0 8.1 Allen Ginsberg. Journals Mid-Fifties: 1954-1958. Ed. Gordon Ball. HarperCollins, 1995. 0060167718.
- ^ James Breslin. "Allen Ginsberg: The Origins of Howl and Kaddish." Poetry Criticism. Ed. David M. Galens. Vol. 47. Detroit: Gale, 2003.
- ^ Morgan, The Typewriter Is Holy (2010), p. 92
- ^ Miles, Barry. Ginsberg: A Biography. London: Virgin Publishing Ltd. (2001), paperback, 628 pages, ISBN 0-7535-0486-3, pg. 182
- ^ Journals Mid-Fifties, pg.9
- ^ Miles, pg. 183
- ^ Journals Mid-Fifties, pg. 167
- ^ Heidi Benson, "Howl",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October 4, 2005.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 ^ Jonah Raskin, American Scream: Allen Ginsberg's "Howl" and the Making of the Bea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