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琬

大清浙江按察使
籍貫 山東萊陽縣
字號 字玉叔,號荔裳
出生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山東萊陽縣
逝世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京師
親屬 六世祖 宋黻,父 宋應亨
出身
  • 順治四年丁亥科進士出身

宋琬(1614年—1674年),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清順治丁亥進士,累官浙江、四川按察使。為一代詩宗、清八大詩家之一,亦為南施北宋、燕臺七子、清朝六大家之一。

生平[編輯]

萊陽宋氏世族,六世祖宋黻為明代萊陽的首位進士。[1]宋琬之父宋應亨為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官清豐知縣。崇禎十六年(1643年),宋應亨於清兵陷萊陽時遇害。宋琬自幼聰慧過人,「負雋才,著聲譽」,[2]「少能詩,有才名」。[3]曾隨仲兄宋璜遊學京師,與王崇簡王熙父子相識。亦同姜埰姜垓兄弟友好。順治四年(1647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一度因「文字餘孽」為逆僕所陷,下獄。順治十八年(1661年),官至浙江按察使

康熙元年(1662年)又因親戚董樵之故,其侄宋彝秉(宋一柄)誣告宋琬與登州於七起義有關,下獄,三年後釋放,流寓江南八年,[4]宋葷朱彝尊王士祿等人詩酒唱和。康熙十一年春任四川按察使,次年進京述職,遭逢三藩之亂,不得回程,得知家人皆陷於兵火,憂苦成疾,卒於京城。

著作[編輯]

宋琬能作詩,古體擬漢魏,近體學盛唐,一生遭遇「豐少屯多,故其詩多愁苦之音」,[5]詩歌以「沉鬱蒼健」著稱。與安徽宣城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6]

宋玉叔多有著述,現存詩有1333首、詞165首、文223篇,賦2篇、雜劇《祭皋陶》一卷,均收在《安雅堂集》裏。另有《安雅堂詩》八卷、《二鄉亭詞》、《永平府志》、《北寺草》等。康熙十一年春,王士禎曾審定其詩稿三十卷。宋琬入蜀後又結集《入蜀集》一部。宋琬最早的刻本為《荔裳集》,現見最早的正式刊刻稿為《安雅堂文集》二卷,《安雅堂詩》一卷系作者康熙五年(1666)寓居蘇州時所刻。後作者又自刻過《二鄉亭詞》、《安雅堂書啟》以及劇本《祭皋陶》等,是殘缺本。宋琬子思勃和族孫宋邦憲先後多次搜羅補輯,共湊成二十卷,大部分是未刻稿。另據《登州府志》記載宋琬還寫有《秦州紀異》、《治蜀條例》和《治蜀讞案》各一卷,「皆事理詳盡,文亦簡淨不俗」。

紀念[編輯]

光緒五年(1879年),萊陽知縣茅芳廉為其故宅立碑,故居現改為萊陽市博物館。

佚事[編輯]

聊齋志異·噴水》一篇講述宋琬老母在部曹官邸遇鬼身死之事。[7]

注釋[編輯]

  1. ^ 《復社紀略》記載:「先是,貴池吳次尾應箕與吳門徐君和鳴時合七郡十三子之文為匡社,行事已久。至是,共推金沙主盟。介生乃益擴而廣之,上江之徽、寧、池、太及淮陽、廬、鳳,與越之寧、紹、金、衢諸名士,咸以文郵致焉,因名其社為應社。與萊陽宋氏、侯城方氏、楚黃梅氏遙相應和,於是廣應設社之名聞於天下。」
  2. ^ 《萊陽縣誌·藝文》,民國二十年編印,卷三
  3. ^ 清史稿·宋琬本傳》
  4.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時登州於七為亂。琬同族子懷宿憾,因告變,誣琬與於七通,立逮下獄,並系妻子。逾三載,下督撫外訊。巡撫蔣國柱白其誣,康熙三年放歸。」王熙《宋琬墓志銘》載:「……先是文登有劇盜於七,為地方之害。公族人某誣公與通謀,而七遂作亂。乃自浙江械繫公送刑部獄中窮治無跡,猶輕重兩比,以請廷議,謂證虛不當坐,緣是放廢者八年。」
  5. ^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六
  6. ^ 王士禎《池北偶談》謂:「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宜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也」。
  7. ^ 聊齋志異·卷一·噴水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91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8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書目[編輯]

  • 王熙,《宋琬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