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 (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40′06″N 116°10′37″E / 39.6682611°N 116.1770442°E / 39.6682611; 116.1770442 小清河北京市的一條間歇性河流,為拒馬河支流

民國十三年《良鄉縣誌》稱小清河為牤牛河。「按漕河圖及舊志無牤牛河,謂廣陽鹽溝,俱東入桑乾(永定河)後桑乾築堤,後匯而南流有此名」[1]。歷史上作為永定河的分洪道。發源於盧溝橋上游永定河右岸劉莊子[註 1],向南流經豐臺區長辛店鎮房山區長陽鎮琉璃河鎮,從南召鄉八間房村南出北京後在河北省涿州市碼頭鄉北拒馬河後稱白溝河。右岸支溝啞叭河、九子河、蟒牛河、牤牛河、刺蝟河等,全部流域面積436平方公里(其中豐臺區境內115平方公里,房山區境內212.35平方公里)。在刺蝟河上建有崇青水庫(豐臺區與房山區交界處)和魯家灘水庫(門頭溝區境內),在幹流上建有大寧水庫(豐臺區與房山區交界處,1985年擴建為緩洪水庫[2]

主要支流[編輯]

啞叭河[編輯]

啞叭河位於長辛店鄉西北部,上游分南北兩支:南支起源於辛莊村南坡下,流域面積8.26平方公里,流經辛莊、南營,在下營村匯入主河道;北支起源於梨園村南,流經大溝、北廟,在下營村匯入主河道,流域面積7.91平方公里。 主河道流經東河沿、張郭莊,在盧溝橋西匯入小清河,長8.3公里,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平均河底縱坡5‰[2]

九子河[編輯]

九子河又名長辛店溝,源起長辛店鄉留霞峪,經長辛店、趙辛店進房山區長陽農場入小清河,長8.5公里,在區內流域面積7.34平方公里(其中農田排水3.74平方公里,城鎮排水3.6平方公里)。 九子河是長辛店街道的主要排水河道,沿河有二七機車廠、二七通信廠、裝甲兵工程學院等單位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流入,致使河水變黑,臭味難聞。但由於河西水源緊缺,在長辛店南仍利用部分河水灌溉農田[2]

蟒牛河[編輯]

蟒牛河是長辛店鄉南部的主要排水河道,源起豐臺區白草窪,經太子峪、呂村、張家墳、二老莊、朱家墳、公主墳、北崗窪,匯入小清河。在呂村附近有李家峪溝匯入。主河道長8公里,流域面積18.2平方公里,平均縱坡4‰。 蟒牛河屬於汛期季節期河流,上游坡陡,下游較為平緩,出口過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平時主要排泄太子峪毛紡廠、618廠等企業的工業和生活污水。 1958年2月,曾在其支溝李家峪溝上建庫容20萬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庫一座,因滲漏嚴重,早已廢棄[2]

牤牛河[編輯]

牤牛河是王佐鄉的主要排水河道,源起長辛店鄉大灰廠村的北部山區,向東南縱貫王佐鄉,途經大灰廠、沙鍋村、侯家峪、下莊、西王佐、張各莊、南宮、莊戶、王莊等村,在王莊村南京周公路橋西側進入房山區長陽農場,最後匯入小清河。 牤牛河在豐臺區境內主河長11.93公里(從大灰廠西側的長辛店鄉電石廠橋算起),流域面積34.82平方公里,平均縱坡4.5‰。 牤牛河屬山前季節性河流,坡陡流急,遇大雨時,河水暴漲,水勢兇猛,猶如牤牛下山,故稱「牤牛河」。 佃起溝(原名煙灰溝)起源於雲崗北山區,流經佃起、王莊、南崗窪,進入房山區長陽農場,在黃管屯村南入小清河。主溝長7.0公里(區境內4.53公里,即京周公路以西部分),豐臺區境內流域面積15.9平方公里(其中佃起溝本身7.1平方公里,王莊邊界溝3.5平方公里,南崗窪溝5.3平方公里)。由於北京第三熱電廠(位於雲崗)多年向該溝排放煙灰水,河道淤積嚴重,影響農田排水。1989年,第三熱電廠的煙灰水通過壓力管道進入煙灰池沉澱後再排入佃起溝,才使該溝的自然條件有所好轉[2]

刺蝟河[編輯]

刺蝟河原稱「茨尾河」(一說由於河底不平多卵石,水流過時河面小浪起伏如刺蝟,故得名[2]),發源於門頭溝區魯家灘趙家台村,在佛兒門溝進入豐臺區,過羊圈頭繼續南流入崇青水庫。刺蝟河為豐臺、房山兩區界河(有少量插花地)。在刺蝟河上建有崇青水庫和魯家灘水庫,豐臺區控制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刺蝟河在崇各莊鄉飲水井村北入房山區,從崇青水庫向下全部在房山區境內,經竇各莊、北劉莊、固村、太平莊等村,向東南過京周公路、京石公路和京廣鐵路,在東石羊村東南匯入小清河。崇青水庫以下房山區河長16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 刺蝟河是小清河最長的一條支流。良鄉以上河道的基流,主要來自崇青水庫漏水,水質好,以下良鄉城鎮污水匯入後,水質污染嚴重[1]

注釋[編輯]

  1. ^ 在《房山區水利志》中認為「發源豐臺區長辛店鄉大灰廠村北部山區,豐臺區稱牤牛河」,實際上指的是豐臺區認定的牤牛河,並非小清河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北京市房山區水利志編輯委員會. 房山区水利志.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5年9月: 17–18. 
  2. ^ 2.0 2.1 2.2 2.3 2.4 2.5 北京市豐臺區水利志編輯委員會. 丰台区水利志.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3年10月1日: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