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其虛
徐其昌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6年
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
逝世1929年8月17日
河南省商城縣
籍貫福建龍巖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徐其虛(1906年—1929年8月17日),又名徐其書,原名徐其昌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人,中國共產黨早期人物。

生平[編輯]

1924年,就讀於武漢中學,受董必武惲代英的影響。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徐其虛與同鄉同學、共產黨員徐子清回到家鄉,在麻城縣北部泗店、田鋪一帶開展農民運動,迎接北伐軍,成立了中共乘馬崗支部[1][2]

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漢後,徐其虛參加了賀龍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部隊撤出南昌後,徐其虛受共產黨的指派,返回麻城與留在麻城做農運工作的徐子清等,領導農民開展武裝鬥爭[3]。他們在乘馬崗、順和集一帶組織農民自衛軍和農民義勇隊,在邱家畈等地組成麻城縣防務委員會。9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乘馬崗地區有一支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即派專人到邱家畈傳達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有關暴動的指示。徐其虛與徐子清等人根據中央和湖北省委指示,領導邱家畈乘馬崗、林家山、三店、五店等地農民,成功地舉行了九月暴動[4][5]

1927年11月3日,中共鄂東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黃安、麻城兩縣黨團活動分子大會,決定舉行黃麻起義。會後,徐其虛與徐子清趕回麻城,抓緊訓練農民自衛軍。11月10日,徐其虛按照起義部署,參與指揮麻城、黃安農民自衛軍攻占七里坪。13日,又參與指揮麻城、黃安農民自衛軍攻占黃安縣城,取得了黃麻起義的勝利[6]。14日,宣布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2月5日,國軍反撲黃安。鄂東軍受挫,徐其虛隨鄂東軍轉移至木蘭山,在羅田、黃岡等地開展游擊戰爭[7]。1928年春,鄂東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組成4個短槍隊,分散游擊。徐其虛與戴克敏領導1個隊,向黃麻地區游擊。不久,紅軍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徐其虛任第三大隊(對外稱第九十三團)大隊長,後又改任第二大隊黨代表。1928年底,中共鄂東特委向中共中央建議,在鄂豫皖邊區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同時派遣徐其虛與徐子清等5人到大別山腹地商城縣南部開展工作[4][8]

1929年3月13日,中共豫東南和鄂東特委,在柴山堡舉行聯合會議,決定發動商南起義,開闢和創建豫東南革命根據地。由於國民黨清鄉活動,鄂東特委遂將商城南部、羅田北部和麻城北部劃為商羅麻特區,成立中共商羅麻特委,領導商南起義,徐子清為書記,徐其虛為委員。中共商羅麻特委在太平山穿石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6日發動起義[9]。會議決定由徐子清、徐其虛、周維炯負責軍事行動。在徐其虛參與指揮下,5月6日晚,商南地區各點,按照規定時間舉行了起義。徐其虛在太平山集中30餘名農民武裝,直奔白沙河,包圍了民團駐地福祿庵。早已安排正在站崗的秘密中共黨員冉紹宏見起義隊伍一到,按照徐其虛事前的部署,用煤油將福祿庵點燃。團丁從夢中驚醒,亂作一團,起義隊伍勇猛衝殺,一舉將其殲滅。7日,徐其虛就地召開群眾大會,成立白沙河農民委員會和赤衛隊,收繳地主武器,開倉放糧[4][10]

5月9日,商南起義獲得全勝,各路隊伍會師斑竹園,成立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周維炯為師長,徐其虛為黨代表。次日,徐其虛與周維炯率紅軍第三十二師進至李家集、胭脂坳、余富山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進行土地革命。5月15日,商城縣民團大隊長王繼亞率200餘人,進犯商南。徐其虛與周維炯商定,先發制人,採取各個擊破的戰法,連夜包圍駐余富山的一股民團,突然向其發起進攻。此役共殲民團30餘人,繳槍48支。王繼亞狼狽逃回商城,丟官自戕。紅軍第三十二師初戰告捷[11][12]

余富山之戰後,紅軍第三十二師進行了休整後,向固始六安霍山等地進行游擊,協助當地共產黨組織發動農民暴動,建立赤衛隊,為六霍暴動揭開序幕[13]。而後揮師南進,向羅田一帶發展。在徐其虛參與領導下,建立了以斑竹園為中心的縱橫六七十里的豫東南革命根據地。1929年6月1日,中共豫東北特委和信陽中心縣委聯席會議決定,撤銷商羅麻特委,將商南黨組織和紅軍第三十二師交歸商城縣委領導。徐其虛與徐子清不同意這一決定,請求鄂東北特委轉報中央,要求建立鄂豫皖邊區特委。商城縣委內部肅反,將商南起義總指揮徐子清殺害,並逮捕了徐其虛。8月17日,徐其虛被殺害[4]

參考[編輯]

  1. ^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熊月之等編著. 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12: 534. ISBN 7-5326-4071-X. 
  2. ^ 暨南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共黨史組編印. 中共党史名词解释 下.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80.03: 423. 
  3. ^ 鄭文翰主編. 军事大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12: 1210. ISBN 7-5326-0219-2. 
  4. ^ 4.0 4.1 4.2 4.3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247–249. ISBN 7-80122-381-0. 
  5. ^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9.07: 195–196. 
  6. ^ 王宗華主編. 中国现代史辞典.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6: 578. ISBN 7-215-01158-5. 
  7. ^ 張海赴等主編. 中华英烈词典 1840-1990. 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 1991.08: 713. ISBN 7-80027-131-5. 
  8. ^ 侯志英主編. 河南党史人物传 第9卷.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11: 195. ISBN 7-215-01223-9. 
  9. ^ 洪學智著. 洪学智回忆录 第2版.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7.08: 8. ISBN 7-5065-5417-8. 
  10. ^ 周文元主編;《解放軍烈士傳》編委會編. 解放军烈士传 第5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北京:長征出版社. 1992.07: 52. ISBN 7-80015-198-0. 
  11. ^ 楊學軍主編. 红色之旅 8 重庆市 四川省 湖北省.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01: 180. ISBN 7-207-06871-9. 
  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华著名烈士 第6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12: 443. ISBN 7-5073-1092-2. 
  13. ^ 中共金寨縣委宣傳部編. 立夏节烽火 革命斗争回忆录.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0.1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