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諾克大師賽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13日) |
賽事訊息 | |
---|---|
國家 | 英格蘭 |
創始 | 1975 |
組織 | 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 |
賽制 | 非排名賽 |
總獎金 | £725,000 |
最近屆次 | 2024 |
目前冠軍 | 羅尼·奧沙利文 |
斯諾克大師賽(又稱溫布利大師賽;英語:Masters),原名本森赫奇斯大師賽(英語:Benson & Hedges Masters),是職業斯諾克比賽。儘管本項比賽不屬於排名賽,但是在斯諾克的圈子裡面被認為最重要的錦標賽,只有第一流的好手才有幸收到邀請,比賽的獎金僅次於斯諾克世界錦標賽。
賽事歷史
[編輯]第一屆斯諾克大師賽於1975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一共有10位斯諾克選手受邀參加了本次比賽。最後的冠軍是約翰·史賓塞,他以9-8擊敗了雷·里爾頓獲得2000英鎊的獎金。比賽一直呈膠着狀態,雙方打到8-8,進入到決勝局第17局。最後當檯面上只剩下黑球時,雙方比分相等,根據斯諾克比賽規則,重新放置黑球,進行決勝期比賽。
1989年起,史蒂芬·亨得利時代來臨,連續五屆雄霸王座,直到1994年才被輸給同胞阿倫·麥克馬納斯。為了表彰亨得利的卓越成就,賽事主辦方讓他永留冠軍獎盃,所以目前的獎盃並不是原先那座。
2007年斯諾克大師賽規則有了一些小變化,19位選手參加了比賽(直到2006年最多是18位選手參賽)。世界排名前16位種子選手自動獲得參賽資格,其餘選手經過資格賽,冠軍獲得一張外卡(2007年是史都華·賓漢)。第18個和第19個位子由賽會組織者頒發(2007年得到這個榮譽的是吉米·懷特和丁俊暉)。這三位選手要和排名14、15和16的種子選手舉行一場預比賽。這個新的規則目前還沒有確認會在2008年繼續使用。
直到2003年,斯諾克大師賽一直由金邊臣(Benson & Hedges)煙草公司贊助的。但是接下來的一年,英國頒布了相關的規定,限制煙草公司作為廣告贊助商。在2005年,Rileys俱樂部成為當年的贊助商。到了2006年,Saga保險是最新的贊助商,並且和組委會簽下了具體的合同,一直贊助到2009年。[1][2] 2006年也是最後一次在溫布利會議中心舉行,會議中心於2006年6月拆除。從2007年開始,比賽移師到溫布利比賽場舉行。[3]
經典戰役
[編輯]大師賽留下了很多經典戰役,可能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1991年斯諾克大師賽的決賽。史蒂芬·亨得利與邁克·哈雷特對陣,亨得利在0-7和2-8落後情況下成功翻盤,最後以9-8戰勝對手。
可以認為,第二精彩的比賽是1997年斯諾克大師賽決賽。當時由1990年代亨得利出現前最優秀的斯諾克選手史蒂夫·戴維斯對陣斯諾克的新星羅尼·奧沙利文。戴維斯在4-8落後的情況在連勝6盤,使比分最後鎖定為10-8。
對於肯·達赫蒂來說,2000年斯諾克大師賽的決賽是有點苦澀的。他錯失了一次單杆147滿分的機會,最終輸給了馬修·史蒂芬斯。
獎盃名稱
[編輯]2006年10月,天才斯諾克著名選手保羅·亨特英年早逝後[4],吉米·懷特提議將大師杯的獎盃以亨特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亨特曾經在2001年到2004年四年內三次奪得大師杯的突出表現。[5]林德塞·亨特,保羅·亨特的遺孀,也表示她希望獎盃以亨特名字命名,「所有人都期待這一刻。我交談過的所有斯諾克選手,所有斯諾克的愛好者,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6] 最後,世界職業斯諾克協會決定放棄這個命名,「我們全體一致同意保羅·亨特獎學金是最好紀念亨特的方式。就像亨特自己迅速從業餘選手成長起來一樣,獎學金會提供給那些有天分的年輕人,使他們有機會通過艱苦訓練展現能力。」[6]
滿分杆
[編輯]共有4位斯諾克選手在大師賽打到過滿分桿。一次是柯克·史蒂文斯在1984年斯諾克大師賽對陣吉米·懷特,另一次是丁俊暉在2007年斯諾克大師賽對陣安東尼·漢密爾頓。還有一次是丁俊暉在2024年斯諾克大師賽打出的滿分杆。[7]後來在2015年斯諾克大師賽上,傅家俊也打出了滿分杆。[8]
歷屆冠軍
[編輯]下面列出的是大師賽歷史上歷屆冠軍及其決賽對手和最終比分: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賽季 |
---|---|---|---|---|
本森赫奇斯大師賽 | ||||
1975 | 約翰·史賓塞 | 雷·里爾頓(0-1/4) | 9–8 | 1974/75 |
1976 | 雷·里爾頓(1-1/4) | 格雷厄姆·邁爾斯 | 7–3 | 1975/76 |
1977 | 道格·蒙喬伊(1-0/2) | 雷·里爾頓(1-2/4) | 7–6 | 1976/77 |
1978 | 亞歷克斯·希金斯(1-0/5) | 克里夫·索本(0-1/4) | 7–5 | 1977/78 |
1979 | 佩里·曼斯 | 亞歷克斯·希金斯(1-1/5) | 8–4 | 1978/79 |
1980 | 泰瑞·格里菲斯(1-0/4) | 亞歷克斯·希金斯(1-2/5) | 9–5 | 1979/80 |
1981 | 亞歷克斯·希金斯(2-2/5) | 泰瑞·格里菲斯(1-1/4) | 9–6 | 1980/81 |
1982 | 史蒂夫·戴維斯(1-0/3) | 泰瑞·格里菲斯(1-2/4) | 9–5 | 1981/82 |
1983 | 克里夫·索本(1-1/4) | 雷·里爾頓(1-3/4) | 9–7 | 1982/83 |
1984 | 吉米·懷特(1-0/2) | 泰瑞·格里菲斯(1-3/4) | 9–5 | 1983/84 |
1985 | 克里夫·索本(2-1/4) | 道格·蒙喬伊(1-1/2) | 9–6 | 1984/85 |
1986 | 克里夫·索本(3-1/4) | 吉米·懷特(1-1/2) | 9–5 | 1985/86 |
1987 | 丹尼斯·泰勒 | 亞歷克斯·希金斯(2-3/5) | 9–8 | 1986/87 |
1988 | 史蒂夫·戴維斯(2-0/3) | 邁克·哈雷特(0-1/2) | 9–0 | 1987/88 |
1989 | 史蒂芬·亨得利(1-0/9) | 約翰·帕洛特(0-1/3) | 9–6 | 1988/89 |
1990 | 史蒂芬·亨得利(2-0/9) | 約翰·帕洛特(0-2/3) | 9–4 | 1989/90 |
1991 | 史蒂芬·亨得利(3-0/9) | 邁克·哈雷特(0-2/2) | 9–8 | 1990/91 |
1992 | 史蒂芬·亨得利(4-0/9) | 約翰·帕洛特(0-3/3) | 9–4 | 1991/92 |
1993 | 史蒂芬·亨得利(5-0/9) | 詹姆斯·瓦塔納 | 9–5 | 1992/93 |
1994 | 阿倫·麥克馬納斯 | 史蒂芬·亨得利(5-1/9) | 9–8 | 1993/94 |
1995 | 羅尼·奧沙利文(1-0/14) | 約翰·希金斯(0-1/5) | 9–3 | 1994/95 |
1996 | 史蒂芬·亨得利(6-1/9) | 羅尼·奧沙利文(1-1/14) | 10–5 | 1995/96 |
1997 | 史蒂夫·戴維斯(3-0/3) | 羅尼·奧沙利文(1-2/14) | 10–8 | 1996/97 |
1998 | 馬克·威廉姆斯(1-0/4) | 史蒂芬·亨得利(6-2/9) | 10–9 | 1997/98 |
1999 | 約翰·希金斯(1-1/5) | 肯·達赫蒂(0-1/2) | 10–8 | 1998/99 |
2000 | 馬修·史蒂芬斯 | 肯·達赫蒂(0-2/2) | 10–8 | 1999/00 |
2001 | 保羅·亨特(1-0/3) | 福格·奧布雷恩 | 10–9 | 2000/01 |
2002 | 保羅·亨特(2-0/3) | 馬克·威廉姆斯(1-1/4) | 10–9 | 2001/02 |
2003 | 馬克·威廉姆斯(2-1/4) | 史蒂芬·亨得利(6-3/9) | 10–4 | 2002/03 |
大師賽 | ||||
2004 | 保羅·亨特(3-0/3) | 羅尼·奧沙利文(1-3/14) | 10–9 | 2003/04 |
2005 | 羅尼·奧沙利文(2-3/14) | 約翰·希金斯(1-2/5) | 10–3 | 2004/05 |
2006 | 約翰·希金斯(2-2/5) | 羅尼·奧沙利文(2-4/14) | 10–9 | 2005/06 |
2007 | 羅尼·奧沙利文(3-4/14) | 丁俊暉(0-1/2) | 10–3 | 2006/07 |
2008 | 馬克·塞爾比(1-0/5) | 斯蒂芬·李 | 10–3 | 2007/08 |
2009 | 羅尼·奧沙利文(4-4/14) | 馬克·塞爾比(1-1/5) | 10–8 | 2008/09 |
2010 | 馬克·塞爾比(2-1/5) | 羅尼·奧沙利文(4-5/14) | 10–9 | 2009/10 |
2011 | 丁俊暉(1-1/2) | 傅家俊 | 10–4 | 2010/11 |
2012 | 尼爾·羅伯遜(1-0/4) | 肖恩·墨菲(0-1/2) | 10–6 | 2011/12 |
2013 | 馬克·塞爾比(3-1/5) | 尼爾·羅伯遜(1-1/4) | 10–6 | 2012/13 |
2014 | 羅尼·奧沙利文(5-5/14) | 馬克·塞爾比(3-2/5) | 10–4 | 2013/14 |
2015 | 肖恩·墨菲(1-1/2) | 尼爾·羅伯遜(1-2/4) | 10–2 | 2014/15 |
2016 | 羅尼·奧沙利文(6-5/14) | 巴里·霍金斯(0-1/2) | 10–1 | 2015/16 |
2017 | 羅尼·奧沙利文(7-5/14) | 喬·佩里 | 10–7 | 2016/17 |
2018 | 馬克·艾倫 | 凱倫·威爾遜 | 10–7 | 2017/18 |
2019 | 賈德·特朗普(1-0/2) | 羅尼·奧沙利文(7-6/14) | 10–4 | 2018/19 |
2020 | 史超活·冰咸 | 阿里·卡特(0-1/2) | 10–8 | 2019/20 |
2021 | 顏丙濤 | 約翰·希金斯(2-3/5) | 10–8 | 2020/21 |
2022 | 尼爾·羅伯森(2-2/4) | 巴里·霍金斯(0-2/2) | 10–4 | 2021/22 |
2023 | 賈德·川普(2-0/2) | 馬克·威廉姆斯(2-2/4) | 10–8 | 2022/23 |
2024 | 羅尼·奧沙利文(8-6/14) | 阿里·卡特(0-2/2) | 10–7 | 2023/24 |
參考
[編輯]- ^ Snooker finds new Masters sponsor. BBC Sport. 2006-01-13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3).
- ^ SAGA INSURANCE SIGN UNTIL 2009. World Snooker. 2006-10-12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4).
- ^ New Wembley home for the Masters. BBC Sport. 2006-10-12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8).
- ^ Hunter loses battle with cancer. BBC Sport. 2006-10-09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1).
- ^ Harlow, Phil. Hunter Masters tribute ruled out. BBC Sport. 2007-01-05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6).
- ^ 6.0 6.1 Hunter's widow in Masters appeal. BBC Sport. 2007-01-12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4).
- ^ Ding compiles maximum at Masters. BBC Sport. 2007-01-14 [200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7).
- ^ Masters – Century Breaks. worldsnookerdata.com. 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