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泰和縣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和縣最後一次鄉鎮調整現行鄉級行政區劃確定於2001年12月3日,當時進行了一次鄉鎮撤併,將文田鎮和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未再調整。

現行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09年,泰和縣下轄16個、6個,共22個鄉級行政區。

  • 河西10個鄉鎮:澄江鎮、禾市鎮、馬市鎮、蘇溪鎮、碧溪鎮、螺溪鎮、橋頭鎮、沿溪鎮、石山鄉、南溪鄉
  • 河東12個鄉鎮:小龍鎮、塘洲鎮、沙村鎮、冠朝鎮、萬合鎮、苑前鎮、灌溪鎮、老營盤鎮、上模鄉、水槎鄉、中龍鄉、上圯鄉

除正式的行政建置外,還轄有泰和墾殖場武山墾殖場2個國有農場。

分為若干社區(非農業區域)和行政村,分別設有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鄉則只分為若干行政村。截至2009年,泰和縣共轄22個居民委員會、290個村民委員會[1]。截至2007年,全縣有自然村2845個,其中20戶以上自然村1882個、30戶以上自然村1279個[2]

泰和縣村級行政區劃一覽表
鄉鎮 面積
(平方公里)
駐地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
澄江鎮 158.6 螺湖村 澄江社區 西昌社區 快閣社區 中山社區 白鳳社區 文田社區 南門村 西門村 文田村 橋頭村 大塘村 螺湖村 桂花村 桔園村 新池村 黃崗村 杏嶺村 官溪村 三溪村 南圳村 上田村 月池村 東門村 北門村
小龍鎮 94 蔬菜村 小龍鎮居委會 蔬菜村 瑤嶺村 白雲山村 伯佐村 中洞村
禾市鎮 136 禾院村 禾市鎮居委會 蘆源村 潞灘村 雁溪村 瓦塢村 治岡村 橋豐村 禾院村 院壟村 水西村 豐壠村 沙里村 增莊村 江北村 萍芫村 景豐村 官陂村 國渡村 桂源村
馬市鎮 137 馬家洲 馬市鎮居委會 高田村 三平村 江濱村 占村 屯洲村 荊洲村 辦洲村 仙橋村 漢溪村 武溪村 東來村 蜀口村 柳塘村 甘露村 南溪村 西洲村 白頭村 兩塘村 慶豐村 棲龍村 群愛村
塘洲鎮 124 永昌村 塘洲鎮居委會 朱家村 曾家村 龍口村 黃塘村 土洲村 粟芫村 小溪村 上棚村 上洲村 河江村 新坪村 塘洲村 永昌村 洲頭村 南塘村 樟溪村 坦湖村 東湖村
碧溪鎮 159 太湖嶺 碧溪鎮居委會 太湖村 牛牧村 曲斗村 三峰村 芙塘村 曲尺村 絆塘村 碧溪村 游家村 里山村 隴背村 上坪村 江陂村 南江村 新居村
橋頭鎮 253 小山村 橋頭鎮居委會 津洞村 中坪村 西池村 店前村 小山村 黃陂村 水坑村 石壁村 湛口村 東山村 春和村 毛家村
螺溪鎮 85 詹瓦坊 螺溪鎮居委會 三都村 蘭溪村 集豐村 郭瓦村 保健村 保全村 普田村 王家村 路邊村 轉江村 爵譽村 木壟村 建豐村 中房村 西岡村 藻苑村 三豐村 田豐村
蘇溪鎮 98 上彭村 蘇溪鎮居委會 上宏村 高溪村 芫背村 蘇溪村 橫塘村 三居村 上彭村 下彭村 水口村 雷崗村 模山村
冠朝鎮 145.4 文塘村 冠朝鎮居委會 冠朝村 墩陂村 東村 社下村 羅溪村 宏岡村 坎頭村 村嶺村 下坑村 儒社村 大岡村 文塘村
沙村鎮 79 新圩村 沙村鎮居委會 坪洲村 高隴村 凰岡村 綿溪村 新圩村 沙村村 興華村 良村
老營盤鎮 85 老營盤鎮居委會 五豐村 田段村 老營盤村 小莊坳村 竹山村 大莊村 富足村
苑前鎮 108 苑前鎮居委會 路溪村 巷口村 顏家村 王山村 書院村 洲劉村 戴坊村 楊溪村 琴塘村 苑前村 紳溪村 黃坊村 嶺下村 玉田村 茹山村 錢塘村 坪塘村
灌溪鎮 163 灌溪村 灌溪鎮居委會 古坪村 碧山村 坎下村 田心村 井邊村 灌溪村 沙坪村 界溪村 睹碑村 灣溪村 桃源村 塅坑村 綠竹村 架竹村 陽丘村 村前村 雁門村 田邊村
萬合鎮 176 坪上村 萬合鎮居委會 湖尾村 高樟村 南壟村 坪上村 沙壟村 湖頭村 羅家村 江南村 集義村 前進村 桑園村 沙湖村 華蓋山村 哨豐村 陂溪村 店邊村 菰塘村 塘尾村 南坑村 霞山村 黃坑村 寧溪村 大鵬村 赤溪村 銅陂村 樟塘村 竹山村 鍾阜村
沿溪鎮 94 山東村 沿溪鎮居委會 高坪村 獅前村 山東村 鳳崗村 瀲溪村 東崗村 源塘村 樂山村 荷樹村 倉嶺村 草坪村
石山鄉 60.5 石山村 石山村 良友村 凍邊村 社背村 上居村 老張家村 良壇村 齊塘村 洲下村
南溪鄉 40 白竹街 芳橋村 洲尾村 源頭村 匡溪村 南源村 錦溪村 五星村 上壠村
上模鄉 100 高芫村 謳里村 北溪村 老居村 靈溪村 上模村 上村 田西村 油洲村
水槎鄉 171 合江村 四和畲族村 水槎畲族村 西陽畲族村 坑西畲族村 樂群村 縫嶺村 東沔村 橋溪村 合江村 新橋村 茶園村 浪川村
上圯鄉 90.3 上圮村 北坑村 石田村 上圮村 芫頭村 西崗村 回龍村 沔口村
中龍鄉 110 百記村 百記村 畝芫村 黃沙村 周溪村 馬田村 良坪村 東合村 中龍村
武山墾殖場 總場 油居分場 雪山林場 高山林場 食品二廠社區 武山茶廠社區 武溪分場 電管站社區
泰和墾殖場 總場 上岡分場 銅鑼背分場 東岡分場 嘯峰分場 總場老場部
虛擬居委會 小龍礦區管委會 八一八礦區 井岡山機場 泰和縣工業園區

行政區劃沿革

[編輯]

宋元時期

[編輯]

泰和自淳熙年間起設坊、鄉、里、巷,全縣劃分為若干個鄉,鄉分為里;泰和城內則為坊,坊下為巷。此後歷兩朝二百餘年皆沿襲未改,因相關文獻散失,準確的區劃已不可考。

明清時期

[編輯]

初坊改為廂,鄉分為都,都再分圖(圖又稱里)。全縣共劃分為6個鄉,從東至西依次為:仁善鄉、仙槎鄉、雲亭鄉、千秋鄉、信實鄉和高行鄉。劃分鄉的依據主要是水系流域,贛江及其幾條支流分別流經6個鄉,每個鄉在整體上構成一個緊湊的自然地理單元,河道則成為村落聯繫的自然網絡。6個鄉再分為70個都,按數字順序排列命名,一都位於最東邊的仁善河的上游,而七十都屬於最西邊的高行鄉。縣城位於四十五都,城內則分為東西兩廂。每個都下轄若干個圖(里),全縣共有大約250個圖。這種行政區劃制度歷兩朝五百餘年,除有少數圖的增減外,皆沿襲未變[3][4]

泰和縣明清時期區劃一覽表
今大致位置 圖(里)
仁善鄉 苑前鎮 萬合鎮 一都 洞源 書院坑 夢岡
二都 耐源 洞口 大湖 石盪
三都 古城 柳溪 梅山 勲源戴坊 洲下 下澤
四都 紳溪 龍塘 村頭 洲頭 南溪
五都 後凍 官田 嶺下 姆村 西港
六都 鍾步 龍陂 郭家嶺下
七都 堵下 桑園(蒼源) 西塘 石虎塘
八都 梅岡 亁岡 菰塘
仙槎鄉 小龍鎮 中龍鄉 灌溪鎮 冠朝鎮 九都 鵲渡 清水洲 大蓬 飯嶺竹山
十都 寧村 石岡 長逕
十一都 羅坑(今冠朝羅溪) 丹塘
十二都 桃源(寺下)
十三都 灣頭 覩碑(堵陂)
十四都 灌塘 灌上
十五都 碧山(陂山) 墈下 南門(鴈門,曾屬十六都)
十六都 前溪 田心
十七都 王山 古坪
十八都 石陂 紫岡
雲亭鄉 上圯鄉 水槎鄉 沙村鎮 上模鄉 老營盤鎮 冠朝鎮 十九都 小莊下
二十都 上圯 良村
二十一都 大石 聳溪
二十二都 沙村 古岡 芒東坳
二十三都 南坑 睦岡 老虎坳
二十四都 高壠 洪富 後谷 杭口 舉林
二十五都 凰岡 仁城 大觀
二十六都 閬川
二十七都 七星坳 西平寨 松門 焦坑
二十八都 上模 西岡 靈溪 白竹溪
二十九都 蕩源 大岡 平坑
三十都 儒口
三十一都 冠朝 山田 王家園
三十二都 龍陂 月岡
三十三都 中村 桃裡 橫岡 大源
三十四都 陽村 雲逕
三十五都 大瑞 東嶺
三十六都 村西 南塘
千秋鄉 澄江鎮 塘洲鎮 沿溪鎮 馬市鎮 蘇溪鎮 三十七都 隴口 銅陵 菖蒲田(今蒲田)
三十八都 珠林(今橫塘) 江口 珠木 金灘 岡下坑
三十九都 水南 下睦 希顏巷
四十都 小塘洲 羅團洲 泉山
四十一都 橫亁(片村名,包括今康家、劉家等) 樟橋 東暘夏溪 (今下村)
四十二都 淘金 (今萬合鎮沙壟村白土村,贛江故道淘金洲)
四十三都 源塘 水抱 富洲
四十四都 山東 浮潭 大嶺下 湖溪(湖頭)
四十五都 東西廂(即縣城)
四十六都 西原 黃家垻 梁家巷
四十七都 瀲溪 鐵溪
四十八都 栗園 黃泥巷 長陂 南港
五十六都 月池 桃源(桃園) 文溪 石獅嶺 南圳 破塘口 簪源
五十七都 濠頭 後塘 楮源 龍門
五十八都 黃岡 華門
五十九都 南溪(南坑) 洲上 雙溪(今馬市上山頭、下山頭) 西塘
六十都 胡躭 上鄉 長溪 陂邊 曾村(今占村)車田 江南 金灘 嚴家坊
六十一都 蜀口洲 南富 高坪 浩溪 棲龍 水坑 長邊塘 銅莊 仙橋 劉家岡 馬院 嚴溪
六十二都 坳頭 雷岡 馬跡塘 石塘 高霄 橫排 田心
六十三都 龕溪 灌溪(觀坑) 上岡 侃城
信實鄉 南溪鄉 螺溪鎮 石山鄉 四十九都 灉江 黃塘 洲下村 沙瀾
五十都 仰江 匡原 讓牛
五十一都 義禾 漆田 螺江 舍背 西岡
五十二都 爵譽 轉江 秋嶺
五十三都 南岡市 路邊 洲下村
五十四都 甘竹 花樹下 霄嶺
五十五都 南逕 祿岡 南園 南溪 塘西 夏潭 羅步田 陽岡(或屬五十四都) 舉岡(或屬五十四都)
高行鄉 禾市鎮 橋頭鎮 碧溪鎮 六十四都 安平 清水 瀘源 瀘灘 嚴莊 荷木坳 洪岡寨 梅塘寨 鄉界 彬里
六十五都 禾溪 官陂 郭渡 黃漕
六十六都 早禾市 沙里 門陂
六十七都 社溪 渡頭 津洞 凰岡
六十八都 麻陂 沙坑 湖洲
六十九都 牛牧 二石坵(太湖)
七十都 碧江洲 院頭 固岡
註:1、大致位置僅供參考,與目前的鄉鎮轄境並非完全對應;
  2、以上所列為縣誌所載的明清時期所有的圖(里),並非全是明初已有,也非清末仍有;
  3、部分地名參照《泰和地名志》1986年版進行了考證。

清末至民國時期

[編輯]

宣統二年(1910年),地方自治,全縣劃分為23個自治會:45都為城區自治會,原仁善鄉劃分為仁聲、仁問、仁愛、仁里4個自治會,原仙槎鄉劃分為仙津、仙洞、仙源3個自治會,原雲亭鄉劃分為雲峰、雲谷、雲龍、雲屏4個自治會,原千秋鄉劃分為千仁、千義、千年、千載、千紅5個自治會,原信實鄉劃分為信智、信仁、信勇3個自治會,原高行鄉劃分為高德、高功、高言3個自治會。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區劃。

1926年,以原6鄉範圍劃為6區,區再分為26鄉1鎮:原千秋鄉為第1區,駐縣城,轄武溪、馬市、永昌、沿溪、倉嶺、萬合6鄉及西昌鎮;原仁善鄉為第2區,駐固陂圩,轄仁問、仁聲、仁愛、仁里4鄉;原仙槎鄉為第3區,駐灌溪圩,轄仙洞、仙津、仙源3鄉;原雲亭鄉為第4區,駐沙村圩,轄雲谷、雲蒸、雲錦、雲龍、雲峰、雲屏6鄉;原信實鄉為第5區,駐三都圩,轄南岡、螺溪、甘竹、石山4鄉;原高行鄉為第6區,駐早禾市,轄高德、高功、高言3鄉。

1940年,取消「區」,縣直轄1鎮26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全縣分為50多個鄉鎮,195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併,全縣鄉鎮數減少了約50%。1958年起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共設23個人民公社:

  • 河西有12個公社:澄江公社、三峰公社(1964年更名碧溪公社)、橋頭公社、禾市公社、蘇溪公社、荊洲公社(1960年更名馬市公社)、棲龍公社、三都公社、石山公社、玉華公社(1961年更名南溪公社)、上田公社、沿溪鄉
  • 河東有11個公社:塘洲公社、樟塘公社、萬合公社、冠朝公社、上模公社、高隴公社、古坪公社(1965年更名灌溪公社)、苑前公社、水槎公社、中龍公社、回龍公社(1968年更名老營盤公社)。

除1961年撤消澄江公社復置澄江鎮、1982年析中龍公社復置小龍鎮外,其餘公社均於1984年撤消,恢復鄉鎮體制,其中老營盤公社分設老營盤和上圯兩個鄉。至此,全縣共分為25個鄉鎮。此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多數鄉陸續改設為鎮。1990年析沿溪、上田兩個鄉的10個村委會設文田鄉,1993年改鎮。2001年12月3日,文田鎮、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鄉級行政區劃未再變動,沿襲至今[5]

1982年起,陸續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體制。至1984年,全縣設2個鎮、23個鄉:

  • 河西有12個鄉鎮:澄江鎮、碧溪、橋頭、禾市、蘇溪、馬市、棲龍、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
  • 河東有13個鄉鎮:小龍鎮、塘洲、樟塘、萬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龍、上圯、老營盤

此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多數鄉陸續改設為鎮。1990年析沿溪、文田兩個鄉的10個村委會設立文田鄉,1993年撤鄉改鎮。2001年12月3日進行鄉鎮撤併,文田鎮、上田鎮併入澄江鎮,棲龍鄉併入馬市鎮,樟塘鄉併入萬合鎮。此後鄉級行政區劃未再變動,沿襲至今[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2009年泰和縣行政區劃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5.〉,吉安區劃地名網(江西區劃地名網子網站),於2009年3月31日查閱
  2. ^ 縣委書記鄧近有在全縣領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摘要)[永久失效連結]〉,泰和縣人民政府網,2007年4月30日,於2009年4月19日查閱
  3. ^ (英文)John W. Dardess.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0425-5. P.10
  4. ^ 宋瑛、彭啟瑞、周之鏞:《泰和縣誌》清光緒四年刊本,卷二·輿地誌;楊訒、徐迪惠《泰和縣誌》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輿地誌;冉棠、沈瀾:《泰和縣誌》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輿地誌
  5. ^ 5.0 5.1 吉安市鄉鎮行政區劃變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江西區劃地名網,2007-10-16,於2009年4月13日查閱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jaxz」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