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軍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皖西軍區中原軍區下轄的一個省軍級軍區。[1]

歷史[編輯]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負責開闢皖西根據地。從8月底解放葉家集開始,至9月中旬相繼解放了六安舒城霍山潛山、金家寨、桐城、太湖、岳西等十幾座縣城。9月下轄,三縱率7旅、9旅到豫東南的商城、固始縣轉戰,安徽的桂系軍隊開始反攻皖西解放區,占去了大量縣城。三縱司令員陳錫聯抓住敵分兵冒進的戰機,請示野戰軍,劉鄧指示三縱主力重返皖西「殲滅分散薄弱之敵」。9月30日,陳錫聯率縱隊部、5個團從豫東南經7晝夜行軍趕回了舒城-霍山公路附近,與第8旅圍攻整編第88師師部及第62旅,該敵逃至張家店後,即搶修工事,準備頑強頂住三縱圍攻再尋機突圍逃走。1947年10月9日至10日,三縱按劉鄧關於,在六安東南的張家店,全殲整編第88師第62旅,斃、傷敵500多人,俘副旅長唐家楫少將以下4300餘人,副師長張世光帶十多人搶先化裝逃走。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16門、小炮26門,機槍70餘挺,步槍1500餘支。六安來援之整編第46師的3個團被三縱第7旅第21團阻擋在距張家店2.5公里的中店一帶。三縱犧牲350餘人。[2]

1947年10月12日,中原局指示各縱隊「放手發動群眾、創建大別山解放區」,要求各縱隊應大膽分遣部隊和大量抽調幹部,開展和加強地方土改工作。為使土改工作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中原局決定成立鄂豫、皖西2個區黨委和軍區,下設地委軍分區、縣等黨、政、軍組織,並由每旅抽出一部分部隊為軍區、分區之基本武裝。中原局強調:「一切服從於土地改革,服從建立根據地的基本任務。」同一天,中原局致三縱隊黨委《賀張家店戰鬥勝利》的賀電中,明確要求三縱隊黨委抓住有利時機,積極籌建皖西軍區和區黨委機構,並指示陳錫聯、曾紹山就區黨委、軍區以及地委、軍分區的人選提出意見。要求皖西「應立即放手發動群眾,普遍地展開分浮財運動,在運動中去組織貧農小組,建立貧農困和農會。只要有部分農會或貧農小組,就應召開貧農會員或農會代表大會,討論與通過中央新頒布的土地法大綱,並立即開會分田。」接到指示後,三縱黨委和皖西工委即以主要精力投入了這一工作,在積極物色人選。

1947年11月2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司令部,從從湖北蘄春胡家涼亭出發,經張家於11月4日到達太湖縣駐劉家畈南陽河,部隊駐紮在上至涼亭(紅光)下至南陽河約7.5公里長的地區,司令部、政治部設在南陽河的胡氏新祠。劉鄧到宿松視察了在皖西休整的部隊後,到太湖縣劉家畈傳達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和部署皖西根據地的工作,看望堅持大別山鬥爭的同志和從鄂西北轉戰到皖西的部隊。1947年11月9日至12日,劉伯承、鄧小平在安徽省太湖縣劉家畈(今劉畈鄉劉畈村)胡氏新祠召開晉冀魯豫野戰司令部主持,三縱旅以上幹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衛軍支隊長以上幹部參加的高級幹部會議,即「劉家畈高幹會議[3]。出席會議的約30餘人,野戰軍和中原局領導有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張際春劉子久等;三縱隊旅長以上的幹部有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曾紹山、副司令員鄭國仲、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閻紅彥等;皖西人民自衛軍和皖西工委支隊長以上的幹部有劉昌毅桂林棲於一川張偉群胥治中鍾大湖胡鵬飛何德慶孔令甫梁誠等。會議共開了4天,由野戰軍副政委張際春主持,9日分別聽取了政委鄧小平、司令員劉伯承的報告,10日聽取了中原局常委劉子久的報告。皖西工委匯報了到達大別山後的工作情況,主要是發動群眾搞土改的情況。鄧小平在會上講:「你們怎麼搞不開?搞得這麼小,為什麼鄂豫搞得開?大概你們捨不得分散幹部。」鄧政委做報告講了五個問題:[4]

  1. 目前的形勢問題;
  2. 兩個中心任務(土改和打仗);
  3. 武裝建設問題;
  4. 作風問題;
  5. 鄂西北的教訓。

會議做了三項決定:

  1. 、成立皖西區黨委、皖西軍區和皖西行署。皖西區黨委書記彭濤(原三縱政委),副書記桂林棲於一川。皖西行署主任羅士高。皖西軍區司令員曾紹山(原三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政治委員彭濤兼,參謀長徐力行,政治部主任何柱成
  2. 、在皖西區黨委、軍區、行署之下設立皖西一、二、三地委、軍分區和專員公署。軍區與軍分區部隊則用於拓展地方,發動群眾,進行游擊,消滅地方反動武裝。
  3. 兵力的集結和分遣:三縱隊的建制不動,用於實施機動,殲滅敵人;三縱抽調軍政幹部和5個團(7旅20團、8旅24團、9旅27團、縱隊教導團、補充團)7000餘人,與中原突圍的皖西人民自衛軍(轄3個支隊)組建了皖西軍區。劉昌毅調任三縱副司令員。皖西人民自衛軍第1支隊改為37團,暫由3縱7旅指揮(但幾個月後調回皖西軍區建制)。

劉鄧首長在劉家畈召開千人群眾大會,反覆向群眾說明,挺進大別山是在消滅敵人100個旅以後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決策,劉鄧部隊決心堅持同大別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劉鄧首長詳細介紹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的作戰情況,宣傳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大好形勢;並就土地法大綱講解有關土改政策;會後迅速抽調幹部戰士參加土改工作,「一手拿槍,一手分田」。11月13日,劉伯承、鄧小平離開劉家畈楓樹溝,經彌陀寺到田家鋪。劉昌毅、桂林棲回到太湖縣城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傳達劉家畈會議精神。11月15日,中共皖西區黨委、皖西軍區、皖西行署在岳西湯池畈正式宣布成立。11月底,皖西區委書記彭濤在舒城曉天附近,傳達貫徹劉家畈會議精神,並將貫徹情況致電劉鄧。

劉家畈會議以後,劉鄧大軍在短時間內,普遍實行了打土豪分浮財分田地的政策,每個縱隊都抽調幹部戰士參加土改工作,「一手拿槍,一手分田」。到1947年底,大別山約有80萬到90萬人口的地區分配了土地。

1948年2月以皖西軍區派去的兩個連和吳萬銀(新四軍二師六旅十八團副團長、定滁全支隊司令員、巢北工委書記)的巢北游擊隊(又稱「巢北游擊支隊」),成立第四分區並任司令員。副政委宋爾廉劉健挺。1948年4月18日,敵從襄安、石澗埠、無為城三面合圍四分區駐地尚禮崗、尖山垴。吳萬銀率部一邊迎戰,一邊向湖東、廬江轉移。敵人窮追不捨,在廬江白石山附近,部隊與敵1個團遭遇,激戰一整天。4月22日清晨,吳萬銀率部從敵人側面插入敵後,由於白天行動,在渡過一條30米寬的小河上岸後,狙擊的敵軍用機槍掃射,吳萬銀中彈犧牲。當晚,遺體被同志們就近掩埋於徐橋。

1948年6月,以20團、24團、27團為基礎,組建皖西軍區獨立旅。37團也歸其指揮。

1948年12月,皖西軍區劃歸華東軍區建制。1949年1月,原第1、2、3、4軍分區依次改稱皖山、桐城、六安、巢湖軍分區。1949年4月,皖西軍區撤消,併入新成立的皖北軍區。皖西的梁誠吳萬銀、李唐、白濤、顧正鈞、侯震東、李坤、姚守永、劉建民、黃柳強、彭年、吳斗山、余成宇等300多地縣級幹部戰鬥犧牲,始終保存了舒六桐潛邊50萬人口的一塊乾淨的根據地堅持到野戰大軍解放全江北。

1949年3月,皖西軍區獨立旅中的20團(欠第2營)、24團(欠第2營)歸建第十一軍,改番號為第十一軍31師92團和32師96團,以後分別是12軍36師107團和16軍48師144團。皖西軍區獨立旅改稱皖北軍區獨立師,下轄20團2營、27團、37團。24團2營與起義的壽縣保安團合併整編為皖北軍區獨立第8團。1949年6月,皖北軍區獨立師改稱第十軍第30師:

  • 第88團的前身是1940年夏「築先抗日游擊縱隊」之一部改編的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第22團。1942年6月編入冀南軍區第3軍分區仍為第22團。19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22團。19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2團。1945年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2團,後歸冀南軍區雷紹康支隊指揮。19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5旅13團。1947年11月隨旅調入鄂豫軍區仍為第5旅13團。1948年8月改稱鄂豫軍區教導第3旅第7團,49年1月24日改編為第十軍直屬88團。1949年6月編入第30師仍為第88團。該團是冀南老部隊,是師主力團。
  • 第89團由原皖西27團與皖北軍區獨立8團合編組成。89團後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團
  • 第90團由原皖西37團與桐廬基幹團及原20團2營合編組成。後來,90團團直改為海軍航空兵第1師第1團,該團3個營與88團全部及海軍炮兵學校預科總隊合編為海軍炮兵預科學校

參考文獻[編輯]

  1. ^ 李金明:「從晉察冀軍區到北京軍區」,《黨史博覽》,2002年第10期:第18-19頁
  2. ^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7/11/27/007758134.shtml 「六安張家店戰鬥紀念館獲千萬元中央資金支持」,安徽新聞網,2017-11-27
  3. ^ 「劉鄧大軍劉家畈高幹會議始末」,太湖先鋒網
  4. ^ 曾克:「隨軍記者回憶劉家畈會議」,《人民日報》 2008-02-18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