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嶺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嶺頭是流傳於廣西欽州等地鄉村的一種節慶綜合歌舞藝術,它繼承了古代儺賽社的特徵。當地還有得名於該舞種的地方節日「嶺頭節」。整個表演由舞蹈、鑼鼓樂和歌唱三大部分構成,一般露天進行,由一個或數個民間藝人,依序表演單人舞《開壇》、二人舞《扯大紅》、三人舞《跳三師》、五人舞《出帥》、6人舞《收精》、群舞《操兵》等12個舞段。

舞蹈[編輯]

跳嶺頭的舞蹈動作古樸而富有個性,頭形、手勢和步法動律鮮明,基本舞姿為裝山字頭,立則蹲,動則顫,揚手掩胸踮跳轉。角色眾多,各有表現其特定性格的舞蹈動作和扮相,觀眾只有從其行頭才能分辨清角色。竹編紙糊的平面面具6隻稱之為「師」,其餘木雕的立體面具叫「相」,兩側有系帶,傾扎於表演者前額上。擁有36隻面具的謂之「全相」,包括一帝、二元、三郎僮、三娘、三妖精、四官、四地祇、五雷、十帥,各地略有出入,一相多用。臉譜釉彩紅黑青白,表情喜怒哀樂,形象美醜忠狡,特徵鮮明誇張。服飾則以藍衣短褂紅緞彩繡無袖長袍為主。

打擊樂[編輯]

伴奏的樂器只有兩種。武鑼又叫高邊鑼,邊沿高起三四寸,鑼面直徑自一尺五寸至兩尺五寸不等,動用全套12面武鑼是最大的陣仗。還有一面叫馬鑼的小鑼,形狀元異樣,但鑼面直徑只有五六寸,搭掛鼓腰間,供點板用的。鼓的名稱有象鼓、仗鼓、長鼓等,在靈山「跳嶺頭」的《陰歌小雅》中敘述鼓的形制,主要特點是兩頭大、中間細如蜂腰,故現名之為「蜂鼓」。

質量好的蜂鼓聲音能傳出七八里外。鼓手端坐,邊指揮樂隊,邊將蜂鼓橫置雙腿上,右手掌拍擊鼓面,左手拿小棍敲擊小馬鑼。鑼鼓點有《開壇》、《洗腳》、《三師》、 《四帥》、《中棚》、《捉妖精》等。

歌唱[編輯]

「跳嶺頭」的舞蹈和歌唱是截然分開又互為補充的,跳時不唱,唱則不跳,以歌唱介紹角色或補敘故事。記錄唱詞的本子謂之「嶺頭科」,簡介角色、形象的唱段叫「唱偈」,敘述角色事跡、故事情節的叫「唱格」(有時叫「詠古」),每一個唱格相當於一首敘事民歌。唱格的語言大都口語化,通常運用比興比喻對比排比拈聯諧音等修辭手法形象表意。

唱詞為兩樂句或四樂句結構,歌唱的音域較窄,五聲羽調式居多,間或使用六聲宮調式,音韻優美。由於都是用方言演唱,各地的曲調略有差異,唱腔也有所變化。例如靈山縣西南部的唱詞渾厚少拖腔,東北部則悠揚多拖腔。[1]

參考資料[編輯]

  1. ^ 胡勖(卷)主編,中華舞蹈志(廣西卷).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