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行政沿革
秦漢
[編輯]秦漢時期,鄭州境內始置滎陽、鞏、京,屬於三川郡。新鄭、苑陵、陽城屬穎川郡。西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又置密縣、成皋等縣,並將新鄭、苑陵二縣劃入河南郡。東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中牟兩個侯國合併為中牟縣。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改為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陽,轄鞏、滎陽、京、中牟、密、新鄭、成皋、苑陵等縣,管城為中牟縣一邑。[1]
魏晉南北朝
[編輯]晉泰始二年(226年),分河南郡置滎陽郡,轄滎陽、京、密、苑陵、中牟、卷、開封、陽武等8縣。鞏縣、成皋二縣屬河南郡。北魏泰常五年(420年)置北豫州,治武牢。宋元嘉七年(430年)北豫州自虎牢移治滎陽,改築滎陽城。遷滎陽縣治於大索城(即今滎陽市治)。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中牟縣劃入陽武縣,景明元年(500年)又恢復中牟縣。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析滎陽郡分置廣武、滎陽、成皋郡,廣武郡治中牟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豫州改為滎州,廢成皋郡。[1]
隋唐
[編輯]隋開皇元年(581年),改滎州為鄭州,治虎牢,轄滎陽、成皋、京縣、卷縣、鞏縣、密縣、原武、陽武、苑陵、中牟共10個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從鄭州分出管州。大業二年(606年),廢除管州,將治虎牢的鄭州移治管城。唐初武德四年(621年),鄭州被一分為二,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五縣劃屬鄭州,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須水、新鄭、清池等劃屬管州,州治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及須水、清池縣,屬縣復入鄭州。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從武牢移治管城縣。時鄭州轄管城、滎澤、滎陽、新鄭、密、汜水、陽武。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鄭州為滎陽郡,仍治管城縣。758年,滎陽郡改稱鄭州。[1]
北宋至民初
[編輯]宋代熙寧五年(1072年)鄭州被撤,滎陽縣和滎澤縣改為鎮,屬管城縣,隸屬於開封府。元豐八年(1085年)重置鄭州。崇寧四年(1105年)建鄭州為西輔,屬京西北路,升奉寧軍,下轄管城、滎澤、原武、新鄭、滎陽。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永安軍改為芝田縣,置鄭州,下轄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密縣、新鄭、滎澤等8縣。
元朝,1216年管城縣改稱故市縣。1235年,故市縣復名為管城縣。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轄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明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初為鄭縣後被提升為直隸州,管轄4縣。民國時期,鄭州直隸州為鄭縣。
1948年至今
[編輯]1948年10月22日鄭縣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後,設鄭州市。1954年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次年,鄭州專區遷駐開封市,改稱開封專區。1958年,滎陽縣、密縣、鞏縣、新鄭縣、登封縣劃歸鄭州市。今鄭州市轄區大體成型。
目前下轄鄭州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以及鄭東新區、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功能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