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華橋是建於中國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上的一座連接河北大街與北門外大街的公路橋梁。該橋原建於大胡同南口,是中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1]南運河裁彎取直後移建於現在位置。[2]

歷史[編輯]

1898年的金華橋,圖中左側建築為1870年-1901年的直隸總督署
如今的金華橋

道光年間繪製的《津門保甲圖說》中的記載,金華橋前身為「北浮橋」。

康熙九年(1662年),當時的清政府在南運河北岸兩側建起了天津鈔關,主管往來貨物稅收。當時跨河的交通主要為擺渡。1716年,在南運河上建起了北連河北大街,南接北門外大街的鈔關浮橋。

光緒八年(1882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欲將督署門前的浮橋改建成西式鐵橋,因顧慮橋下漕船通行不便,因此擱置起來。

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李鴻章的主持下,經與有關方面議定,決定建開啟式鐵橋,以解決水陸兩方面的交通問題,並請英國技師設計。該橋命名為「金華橋」,成為天津第一座懸臂式可開啟式的西式鐵浮橋,天津人俗稱之為「老鐵橋」。《津門保甲圖說》標明,金華橋上游西南岸曾有一處名為「金華園」的去處,應該與金華橋名由來有關。[1]

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金華橋改建為新式鐵橋,橋身分4段,中間兩段能升起。建築費銀12.5萬兩。原址的舊鐵橋拆遷移至金鐘河上的賈家大橋(本是木橋)之處,定名金鐘橋。

1905年3月13日,天津金華橋舉行通車典禮。[3]

1917年,天津遭遇水災,南運河被裁彎取直,金華橋也被移於上游北大關的鈔關浮橋處,北連河北大街,南接北門外大街,為通往京師之要道,當時又被稱作北大關橋,當時的金華橋長37.6米,寬10.3米,三孔橫跨南運河。橋桁內的兩旁有高出橋面的人行便道,各寬1.5米。橋面為木板,橋身載重以6噸左右車輛為限。下部結構系石砌橋台,中墩為小型沉箱基礎,俗稱鐵罐。中孔為雙葉立轉下承開啟跨,用人力開啟。[4]

20世紀80年代,在拓寬北門外大街、河北大街的工程中,金華橋又進行了重建,現在成為公路橋。[5]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