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項謙(1904年—1959年3月12日),正名項謙東智,藏族,今青海省尖扎縣昂拉鄉尖巴昂村人,第七代囊拉千戶[1]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昂拉(又譯「囊拉」)地區在清朝中華民國時期,屬該地區的囊拉千戶管轄,囊拉千戶直屬省府轄制。1933年,28歲的項謙承襲其父蘭宮太囊拉千戶職務。[1]

項謙繼任囊拉千戶之後,曾經組織屬民抗稅。馬步芳三次攻打昂拉未克,乃將項謙邀請到西寧,結為兄弟,並委以青海省政府參議的職務。[1]

擁護解放[編輯]

民國35年(1949年)9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循化縣渡河進軍至化隆縣時,項謙派人攜禮品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9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貴德縣。青海解放之後,昂拉劃歸貴德縣管轄(隸屬貴德六區)。1952年7月,貴德縣設立尖扎區。1953年6月2日由貴德縣析置尖扎縣,轄原尖扎區,自此昂拉地區改屬尖扎縣[1]

青海解放之後,中國共產黨及人民政府承認項謙的囊拉千戶職位,讓其繼續管理昂拉地區。1950年8月6日,經青海省人民政府再三邀請下,項謙赴西寧,參加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馬朴的弔唁活動。在西寧期間,青海省人民政府專門為項謙來西寧召開了座談會,表示歡迎,中共青海省委統戰部部長周仁山還在會上發表了講話。項謙雖然表示擁護解放,但實際上舉棋不定。[1]

「小台灣」的興亡[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青海省前夕,項謙同馬步芳的高級軍官馬老五馬全彪譚騰蛟,土匪頭目宗吾加洛等人成為好友。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青海省發生「反革命叛亂」,其中以馬步芳的第一百師師長譚呈祥、騎兵十四旅旅長馬成賢等人在化隆縣卡里崗發動的「叛亂」,對項謙影響很大。青海省大規模的武裝叛亂被平息後,其中許多骨幹潛赴昂拉,策動項謙對抗人民政府,發動叛亂。1949年11月下旬,項謙和馬成賢譚呈祥韓進錄譚騰蛟在項謙的弟弟家開會,研究應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會後,項謙參加了「中國國民黨西北革命委員會」(簡稱「西革會」),出任委員,並且兼任「反共救國軍」第二軍軍長。從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昂拉地區的叛亂活動一直未停止。自1950年8月自西寧回到昂拉之後,項謙便公開違抗人民政府法令,不交公糧不納稅,阻止人民政府發放救濟糧款,大肆向民眾攤派,項謙的部屬還多次槍殺人民政府工作人員,襲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軍,並經常出外搶劫。項謙號稱自己的轄區為「小台灣」。[1]

為了爭取項謙,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以及各族各界代表曾經先後17次對項謙做工作,但均無功而返。這17次爭取的情況為:[1]

由於17次爭取無效,中共青海省委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中央的指示,擬於1952年4月下旬進攻昂拉。中共青海省委還指示:「項謙如被俘獲,帶到西寧好好相待;對項謙等昂拉族上層人物的財產一概不動。」1952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指示:「昂拉匪部經17次爭取,仍怙惡不悛,應堅決予以殲滅。」4月21日,中共青海省委決定對尖扎地區的馬全彪韓起祿、項謙為首的「反革命武裝」進行剿滅。決定中還規定:[1]

#切實保護寺院,不得侵犯寺院絲毫利益; #收繳一切持槍抵抗者的武器,如在家或帶槍行路未向我抵抗的武器不予收繳。一般匪俘送交尖扎工作委員會教育後釋放;捕獲匪首由政府按罪惡輕重分別判處; #對項謙及藏族匪首的財產一律不宣布沒收,由工作委員會領導聘請部隊及藏族代表共同登記,予以保護。部隊及任何人不得亂拿,以利於穩定其他千百戶。

#清剿後,如該千戶逃跑或被擊斃後,可重新推選惡跡不大者暫代千百戶職務,以利於維護秩序,穩定人心。並迅速籌備區域自治,吸收代理之千、百戶及新發現的靠攏黨和政府的積極分子等為籌備委員。

1952年5月2日,青海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政治協商委員會、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出《為清剿尖扎土匪告各族人民書》,內稱:[1]

1952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軍昂拉地區。5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全面清剿,僅用了10天時間,便獲得全面勝利,項謙的「小台灣」徹底瓦解。項謙率數十人逃到同仁縣南乎加的森林裡。[1]

晚年生涯[編輯]

1952年5月9日,中共青海省委發出《對尖扎區目前工作方針與具體工作安排問題的指示》。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電示中共青海省委,並發西北軍區報中央:「對項謙及其逃竄之匪,務必組織騎兵追擊部隊堅決跟蹤追殲,並結合各方面進行爭取,迅速徹底解決;乘此勝利,發動各族人民普遍展開剿匪運動,對成股土匪配合部隊堅決清剿,務希藉此機會嚴厲打擊惡霸特務的破壞活動;經與喜饒嘉措談好,請他仍到昂拉出面安撫各部落並爭取逃散之匪。」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同意了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尖扎區目前的工作方針,並指示大力開展救濟工作。[1]

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及中共青海省委的安排,5月10日,中共青海省委統戰部部長周仁山、青海省協商委員會副秘書長古嘉賽、青海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岳賽多傑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桑熱嘉措貴德縣副縣長更登古郎寺成勒活佛、大佛寺管家端藏古長生等人,率領醫療隊、貿易隊、救濟隊、電影隊抵達尖扎地區尖巴昂村。5月15日,經群眾民主選舉,成立了賽赤活佛任主任,成勒活佛任副主任,昂拉八莊老者、政府工作人員任委員的「昂拉區安置委員會」。5月16日,昂拉區召開了慶祝剿匪勝利大會,會上當場釋放了70多名俘虜。緊鄰昂拉地區,長期受項謙騷擾的尖扎灘全體牧民於1952年5月18日上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感謝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息昂拉叛亂。[1]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赴昂拉工作組通過同中共尖扎工委、賽赤活佛成勒活佛研究,決定派曾參與叛亂後被政府寬大釋放的完德太等11人,持昂拉八莊以及項謙家屬的信去找項謙。經過將近兩個月努力,項謙最終率11人於1952年7月11日下午回到昂拉,向人民政府交出長短槍16枝,子彈2580發,望遠鏡1架,馬5匹。[1]

項謙回歸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於7月17日電告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張仲良[1]

請青海省委十分妥善地穩定項謙情緒,並從多方面消除其顧慮,爭取長期靠我。項謙如目前怕去西寧,可不必勉強,就讓住昂拉家中,一切聽其自願,這樣也許會早點出來。

此後,項謙回到昂拉的家中,見到全部財產及家人都很好,乃主動找到中共尖扎工委書記王鵬遠承認錯誤,聲稱與土匪脫離關係。[1]

1952年7月31日,項謙抵達西寧,獲得青海省黨政領導接見。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趙壽山、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張仲良在接見項謙時表示,對他既往不咎,並保留其千戶的職位。8月7日,青海省協商委員會召開各族各界民主人士座談會,歡迎項謙歸向人民。在西寧期間,項謙參觀了洗毛廠、民族公學。8月10日,項謙自西寧啟程赴蘭州,參加西北民族學院干訓班畢業典禮晚會,會上項謙向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汪鋒、甘肅省黨政領導敬獻了哈達。8月11日,習仲勛舉辦了歡迎項謙的招待宴會,席間習仲勛對項謙稱:「你回來人民是歡迎的,今後再不要受特務土匪的欺騙。只有跟共產黨走,才是一條光明的道路。」1952年12月17日,在青海省全省民族區域自治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聯席擴大會議上,項謙作專題發言。[1]

1953年6月,項謙當選為尖扎縣縣長。後來,又出任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青海省政協常委。1958年,黃南藏族自治州發生武裝衝突,項謙受到平叛擴大化的株連,在尖扎縣人民代表大會上遭批判,其尖扎縣縣長、黃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的職務被撤消,僅擔任黃南藏族自治州政協委員。[1][2]

1959年3月12日,項謙病逝,享年55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項謙獲得平反,受牽連的項謙家屬及子女也獲安置。[2]

家庭[編輯]

祖父拉旦,昂拉部落第五代千戶長,祖母加勒,河南親王之女。

父親拉公太(1876-1943),昂拉部落第六代千戶長,有子女八人,項謙是其第三子[3]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昂拉平叛與爭取項謙的經過,新華網,2009-11-10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2. ^ 2.0 2.1 习仲勋与项谦,大公网,2013-02-20.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探秘尖扎昂拉千户院. 青海日報. 2019-03-01 [202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