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得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得時肖像

黃得時(1909年11月5日—1999年2月18日),台灣中國文學台灣文學研究者、記者、作家、翻譯家,新北市樹林區人。曾為臺灣大學教授。在創作上體例上跨越新舊文類,在書寫語言上涵括漢文與日文。歷史研究方面更多方擴及至臺灣文學史、臺北區域史、臺灣寺廟史、五四運動研究及日本文化史建構研究。除此之外,其先後任職多家文藝報刊雜誌,提攜許多文藝創作後輩,對兒童文學的重視、民間歌謠與歌仔冊的研究整理,以及布袋戲的研究,在在顯示出他學術的全面與多元,其一生歷經三次中風,但仍力學不輟,令人感佩,有「台灣文學的活字典[1]」之稱。

生平

[編輯]

黃得時出生於新北市樹林區,父親黃純青(1875ㄧ1956)是海山郡鶯歌庄庄長及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員,黃得時與其父皆受教於秀才王作霖於樹林創設之仰山書房(樹林國小前身),習經史子集傳統漢學[2][3]

1917年進入樹林公學校。1923年進入板橋公學校高等科。1924年考入臺北州立第二中學(台北二中,現在的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1929年曾負笈前往日本就讀早稻田第二高等學院,半年後因無法適應氣候而返臺。1930年進入臺北高等學校文科甲類就讀,主修英文。1933年考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科,專攻中國文學、日本文學。[2]

1937年3月,黃得時自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畢業。同年4月起,任職《臺灣新民報》學藝部,主編漢文、日文副刊,其後更成為該報文化部長、社論委員,此外還曾推出以日文改寫的《水滸傳》,於《臺灣新民報》連載長達五年。[2][3]

1944年3月,全島六家報紙遭官方統合為《臺灣新報》,並曾任職該報文化部,不久離職。1945年 12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新報》後改名《臺灣新生報》,遂重返崗位擔任副總編輯,同時受聘為臺灣大學先修班教授及教務主任。1946年,獲聘為臺大文學院副教授。1947年,離開《臺灣新生報》,專心投入教育與著述事業。[2][3]

1948年8月1日轉任中國文學系本科副教授。1955年升中國文學系正教授,1980年退休,轉為特約教授,兼任到1983年。自臺大中文系退休後,投入臺灣文學史的研究與撰寫,然因年老體衰,三度中風,於 1999年2月18日逝世,享壽91歲[4][5]

文學活動

[編輯]

黃得時在高等學校、大學期間即展現對文學的熱忱,積極投入各式文藝活動。1933年初,以高校生的身分在《臺灣新民報》先後連載隨筆〈乾坤袋〉(50回)、論文〈中國國民性與文學特殊性〉(32回)。1933 年10月,與廖毓文郭秋生等組成「臺灣文藝協會」,於隔年7月發行機關刊物《先發部隊》,並有文章登於該刊;1935年1月,《先發部隊》更名為《第一線》,其中仍發表不少作品。1934年5月6日,黃純青、黃得時父子連袂出席在臺中召開的全島文藝大會,與全臺作家一同組成「臺灣文藝聯盟」; 1935年11月,楊逵等人因為理念不同而退出臺灣文藝聯盟,另組 「臺灣新文學社」,發行 《臺灣新文學》,黃得時曾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橄欖〉、評論等。1936年12月,中國新文學作家郁達夫訪臺,黃得時除出席相關會議外,也在《臺灣新民報》上連載二十餘回〈達夫片片〉的專論。1937年2月完成畢業論文《詞的研究》,惜因戰時局勢緊張而無法出版[6]

1939年,《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編輯西川滿與詩人北原政吉、臺籍作家吳新榮、楊雲萍、黃得時、龍瑛宗等人組成「臺灣詩人協會」,發行《華麗島》詩刊,並於其中發表日文短詩;次年,西川滿將該會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並發行《文藝臺灣》,黃得時亦有多篇文章刊登。[2]

1940年7月,《民俗臺灣》創刊,黃得時名列六位發起人之一,陸續在該刊發表有關臺灣民俗的文章。[2]

1941年5月,張文環、黃得時、王井泉中山侑等人退出臺灣文藝家協會,另組「啟文社」,發行《臺灣文學》,成為戰爭時期與《文藝臺灣》分庭抗禮的代表刊物;其研究臺灣文學史的幾篇重要著作均發表於此。[2]

戰後,黃得時持續對文史的高度關注,長期活躍於文藝界。曾加入「臺灣文化協進會」,並擔任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致力保存臺灣文獻與文化,歷任《臺灣新生報》副總編輯、《國語日報》董事、臺北瀛社副社長等要職。在學術上,黃得時潛心研究臺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另著有散文集《臺灣遊記》(商務,1967)、古典詩集《黃得時詩選》(瀛社,1969)、臺灣史論如《臺北市發展史》(台北市文獻會,1981)、《臺灣的文化與文獻》(臺灣風物,1990)、《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灣風物,1993)等。此外,黃得時也注重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出版《千里尋母記》、 《聖經的故事》等兒童讀物,並創辦《東方少年》雜誌,廣受讀者歡迎。[4]

獲獎與文物捐贈

[編輯]

黃得時於1988年得到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榮譽文藝獎的文藝教育獎。[3]同年將其父親黃純青之手稿日記等千餘件,悉數捐出,其中包含「二二八日記」手稿、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臂章、梁啟超遊台所作詩詞原稿、梁啟超致林獻堂之親筆信等珍貴史料[2]。1995年得國家文藝獎[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陳, 思瑜. 文學館出版 台灣文學活字典《黃得時全集》. 2013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鄭鳳雀《黃純青及其詩作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 (PDF). [2018-05-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4). 
  3. ^ 3.0 3.1 3.2 3.3 3.4 蕭麗華. 黃得時先生傳 (PDF).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22). 
  4. ^ 4.0 4.1 江, 寶釵. 在葉子的喧聲裡肅穆站起一棵樹 -黃得時拼貼. 臺灣文學館通訊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3, (2). 
  5. ^ 江, 寶釵. 黃得時年表. 台灣文學館通訊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3, (2). 
  6. ^ 黃, 得時. 江, 寶釵 , 編. 黃得時全集.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