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鮑德溫規則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鮑德溫規則曾於2008年5月28日通過新條目推薦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新條目推薦
[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 哪個有機化學規則是常用的脂環族化合物關環可行性參考規則?(自薦)—puppy8800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11:43 (UTC)
- (+)支持:弓の花十七郎【蛇の道】 2008年5月26日 (一) 13:28 (UTC)
- (+)支持:Snorri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13:58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08年5月26日 (一) 18:32 (UTC)
- (+)支持—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8年5月27日 (二) 01:34 (UTC)
- (+)支持--mingwangx (talk) 2008年5月27日 (二) 05:35 (UTC)
- (+)支持─kakoui (留言) 2008年5月27日 (二) 07:21 (UTC)
-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2008年5月28日 (三) 08:13 (UTC)
反對移動,google根本搜不到「鮑德溫規則」[1],使用的原文居多[2]。—puppy8800 (留言) 2008年5月25日 (日) 12:07 (UTC)
這個涉及到外語人名如何處理的問題。
我個人傾向於漢譯,但最好給出原文的拼寫。現代有機化學絕大多數概念和詞彙沒有及時翻譯成中文,反映的是國內學術界的遲鈍和不思進取(想想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講酮的還原的時候還在使用鈉汞齊),而不能成為我們不翻譯的理由.Wikipedia可以成為新術語漢譯的發源地。也就是說當很多東西還是空白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不用等待,自己去創立。這方面中國古生物網論壇網友自己組織翻譯大量無漢譯的古生物詞彙可以作為很好的借鑑。幾年前我弄得斯文氧化、戴斯馬丁氧化啥的,貌似開始流傳了。hiahia~~
Arnomba (留言) 2008年5月25日 (日) 16:36 (UTC)
- 可我覺得這樣不容易記也不容易找。像我第一次看到「畢世勒-納批拉爾斯基反應」時,就盯了半天才明白……= =—puppy8800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08:00 (UTC)
等到流傳開以後,第二個puppy8800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什麼反應了是不是?假如大家都講究原文人名,那麼比如碰到法語、德語人名怎麼辦?看能看會,但一讀肯定就是按英語了,那結果還是不對的。比如Wittig是一個德語人名,但-ig在德語中讀若-ish(所以翻譯為維惕希), 如果你不懂德語肯定會按英語念-ig了。拉丁系還好辦。萬一碰到俄國人名呢? 連讀都讀不出來了。是不是?Arnomba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14:58 (UTC)
- 是。不過這樣要想流傳開並不是很容易啊,大多數學中文化學的人都看不到這裡,看到的第一反應也要先「猜」一下名稱會對應哪些內容。中文名稱的確定也要先仔細考慮一下,不然沒有人會用,以後只會造成頁面的不停移動。所以我覺得目前還是先尊重一下原文吧,等人再多一些時討論翻譯也不遲。—puppy8800 (留言) 2008年6月17日 (二) 09:53 (UTC)
常見外語人名漢譯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辭海》後面的一個附錄。現如今懂英語的人多了,翻譯的人就開始懶起來。其實作為語言的純粹性來說,是應該儘量避免拼音人名的出現的。 不過現在嘛,翻譯講究速度,不講究質量,所以無所謂了。其實對我自己而言,直接套用外語人名相當省事兒。而且象翻譯外文的東西,逐句翻譯也很省事(就是苦了讀的人嘍,hiahia~~)Arnomba (留言) 2008年6月18日 (三) 04:5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