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模板討論:Infobox civilian attack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injuries參數譯為受害/受傷[編輯]

@Flyinet:我推崇使用「受傷」的原因有二:

一、英語原文是injuries,直譯是受傷。在本模板參見下的模板:Infobox aircraft occurrence模板:Infobox public transit accident模板:Infobox civil conflict模板:Infobox event中也都譯為受傷,此處使用受害顯得不統一。

二、我更改的動機來自2014年宜賓公交車縱火案條目。按現版本,「injuries = 77」會被轉化成「受害 77」,但事實上只是77人受傷1人死亡,使用受害會引起歧義。類似的例子還有2016年銀川公交車縱火案2014年貴陽公交車縱火案2013年廈門公交車縱火案等。

針對戰爭罪行詞條:如果「受害」指的是「死亡人數」,則已經有fatalities參數可供使用;如果指的是軍事法庭裁定的戰爭罪行(如南京大屠殺條目下),我建議參考模板:Infobox event另加charges參數,並使用更精確的「指控」來取代「受害」。此外還可以增加casualties參數來代指更廣義的「傷亡」(死亡人數+受傷人數)。 -- Akira😼CA 2019年10月15日 (二) 00:41 (UTC)[回覆]

@Akira_CA:當前南京大屠殺條目與猶太大屠殺等戰爭罪行條目採用該模板意在於英語條目相統一,Injuries一詞在英文中可以擁有較為寬泛的指涉範圍,然而受傷一詞在中文中的指涉範圍則過於狹隘,難以闡述事實,採用受害一詞可以囊括包括受傷在內等多種不同的利害受損情況,在您所述的幾個條目我建議在受害後面添加具體的受傷描述,如「34人受傷」或加以更為細節的描述如「34人受重傷」等程度描述詞用以限制受害指涉範圍,這樣可以避免在更改大量詞條的編輯成本亦保證該模板的廣泛適用性。--Alastair留言2019年10月16日 (三) 15:0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