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重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重胤
出生761年
唐朝
逝世827年11月30日
唐朝兗海
職業唐朝將領、使相

烏重胤(761年—827年11月30日),字保君,封張掖郡公,後進為邠國公,諡懿穆唐朝將領、使相

背景

[編輯]

他的先世為烏洛侯人,以國為氏。遷居張掖後,改單姓烏。另說其先出自姬姓黃帝之後。烏重胤出生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父親烏承玭是河東的一位將領。烏重胤年輕時在潞州擔任牙將[1]後任都知兵馬使。

唐憲宗年間

[編輯]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四月,烏重胤在昭義節度使盧從史手下參與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盧從史又和王承宗勾結。當時神策行營與盧從史軍相近,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吐突承璀打算先剷除盧從史,與烏重胤合謀。[2][3]烏重胤為盧從史委任親信,讓他負責保衛自己。吐突承璀故意給盧從史很多禮物,然後借在軍營設宴時將其捕縛,[4]帳下士兵持武器聚集躁動,烏重胤發布戒嚴,喝叱說:「天子有命,從者賞,違者斬!」[5]士卒收斂返回各部,無人敢輕舉妄動。[6][7][8][9]吐突承璀讓烏重胤代領昭義軍,[10]唐憲宗嘉獎烏重胤功績,授潞州府左司馬,封張掖郡公翰林學士李絳不欲烏重胤從割據故事,[11]憲宗從李絳奏,於是烏重胤以昭義軍節度右廂都押衙、兼馬軍都知兵馬使、同州節度副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潞州大都督府左司馬、御史中丞、上柱國、張掖郡開國公遷使持節、懷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河陽三城懷州節度營田等使[12]散官勛並如故;[13]時任河陽節度使孟元陽調任昭義節度使[4][14][15][16][17][18]任上邀請進士李珏以為幕僚。[19]

元和九年(814年)閏八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陽死,子攝蔡州刺史吳元濟秘不發喪,自領軍務,割據自立、縱兵劫掠。憲宗下詔以烏重胤兼汝州(今河南平頂山)刺史,[20]將河陽軍部移到汝州,參與討伐吳元濟。[21][22][23][24][25]烏重胤請寧州刺史曹華為懷汝節度行營副使。[26][27]

烏重胤以重兵鎮壓蔡州境,與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互為犄角,[28][29][30]於十年(815年)十一月合敗彰義軍於小溵水,破城。十一年(816年)四月,烏重胤與李光顏合敗彰義軍於陵雲柵,斬首三千級,五月又合敗之於陵雲柵,斬首二千餘級,九月攻克陵雲柵。[21][22][31][32]三年之內,大小戰鬥一百餘次,以大功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元稹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作《代諭淮西書》,勸說吳元濟以烏重胤為榜樣。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裴度被任為宣慰處置使,行淮西行營元帥事,烏重胤和李光顏為爭功,搶在裴度到任之前作戰,結果在賈店戰敗。[23][33]九月,吳元濟屬下將領李湍渡過溵河投降烏重胤,李湍之妻被叛軍束縛在樹上,臠食(凌遲)而死,死前還呼告丈夫李湍:「善事烏僕射。」看到的人都認為她是義女。[34]十月,吳元濟被另一員將領唐隨鄧節度使李愬所俘殺,[32]十一月,烏重胤遷檢校司空[8][20][27]進封邠國公。因為是從行伍之間升上來的,烏重胤能和士卒共患難,也很謙和,不居功,有能力的人都樂意為他效力。[22]

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烏重胤復為懷州刺史。他請求李湍妻事列入史冊,憲宗下詔從之。[34]十一月,滄州刺史李宗奭不聽從上司橫海節度使鄭權的命令,憲宗任烏重胤為橫海節度使。烏重胤率三千精兵赴任,但士兵不願離鄉,在途中逃亡,不敢回河陽,屯於城北擄掠,後歸順了新任河陽節度使令狐楚[35][36]當烏重胤到橫海軍任上後,十四年(819年)正月,李宗奭部下將吏懼怕烏重胤,驅逐了李宗奭,李宗奭奔京師,被斬。[26][32][37]

烏重胤領橫海鎮之後,認為河北軍閥自立、對抗朝廷是因為藩鎮權力過大,三月上疏:「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見。蓋刺史失其職,反使鎮將領兵事。若刺史各得職分,又有鎮兵,則節將雖有祿山思明之奸,豈能據一州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奪刺史縣令之職,自作威福故也。臣所管三州,已舉公牒,各還刺史職事訖,應在州兵,並令刺史收管。又景州本是弓高縣,請卻廢為縣,歸化縣本是草市,請廢縣依舊屬德州。」建議憲宗讓刺史全權處理軍務,[38][39]並且率先放權給橫海的刺史,憲宗聽從之,繼而修訂法令,詔諸道節度、都團練、都防禦、經略等使將所統支郡兵馬給刺史管領。從此橫海成為河北對朝廷最恭順的藩鎮。[40]

唐穆宗年間

[編輯]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憲宗駕崩,唐穆宗繼位。十月,王承宗也去世,其弟王承元投降朝廷。穆宗命田弘正接替王承宗。[40]長慶元年(821年)七月,田弘正被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廷湊所殺,王廷湊自稱留後。穆宗決定討伐成德鎮,詔魏博、橫海、昭義、河東、義武諸軍共十五萬征討。[41]八月,王廷湊引盧龍叛帥朱克融軍圍深州。十月,烏重胤敗成德軍於饒陽[42]率軍救深州,為諸軍所倚重。烏重胤認為朝廷處置失當,王廷湊軍氣勢正盛,未可擊破,應該等待時機,未可輕進,於是按兵觀望。穆宗急於平叛,怒,下詔以深冀行營節度使杜叔良代烏重胤為橫海軍節度使,[43][44]以烏重胤為太子太保[45]年末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司徒興元尹。[46][47][48]次年又召至京師,以本官位授天平軍節度使(天平軍部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等州觀察使[1][22]

烏重胤在天平軍任上賞識書生程驤,給他錢數十萬令他買書。[49]

三年(823年)二月,烏重胤病,牙將王贄割大腿肉以療之。[46]

唐敬宗、唐文宗年間

[編輯]

四年(824年)十二月,唐敬宗即位,仍在天平軍任上的烏重胤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50]

寶曆二年(826年),橫海節度使李全略病死,其子李同捷據守滄州,奏請承襲節度使之位。十二月,唐文宗即位,次年五月,烏重胤以天平軍節度使、守司徒、同平章事被加太子太師兼領橫海節度使,仍舊割齊州隸屬橫海,烏重胤又以橫海軍節度滄、德、棣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滄州諸軍事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邠國公、食邑三千戶獲實授司徒[51]烏重胤父已贈工部尚書,再行追贈。[52]文宗另改授李同捷為兗海節度使(治今山東濟寧),李同捷抗命,被削官爵,烏重胤受命統領鄆州、齊州兵聯合周邊藩鎮攻打橫海。[22][42][53]十月,打了幾場勝仗,卻在十一月去世於軍中,[50][54][55]年六十七,贈太尉,諡懿穆。有20餘名將領割下大腿肉來為他獻祭,以表懷念,堪比古代名將。[22]

家庭

[編輯]

[編輯]
  • 烏承玭,河東將,追贈工部尚書

[編輯]
  • 追贈國郡太夫人[56]

[編輯]
  • 張氏,鄧國夫人[57]

[編輯]
  • 烏漢弘,左羽林將軍。
  • 烏行專,密州刺史。
  • 烏漢貞,左金吾將軍。
  • 烏行方,河南丞。
  • 烏漢封,衛尉寺丞。
  • 烏漢章,右驍衛倉曹參軍。
  • 烏行思,左衛倉曹參軍。[58]
  • 烏行初,佐衛曹參軍。[59]

[編輯]
  • 烏氏,張掖郡君,嫁朝散大夫、使持節丹州諸軍事守丹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上柱國弘農楊乾光[60],楊乾光為河西節度使楊休明之孫[60]
  • 烏氏,嫁河陽軍節度都衙押陳專[61]
  • 烏氏,嫁河陽軍節度衙押李昌[62]

注釋

[編輯]
  1. ^ 1.0 1.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一
  2.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3.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九
  4. ^ 4.0 4.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八
  5. ^ 代諭淮西書
  6.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二
  7.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一
  8. ^ 8.0 8.1 段文昌《平淮西碑》
  9. ^ 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
  10.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
  11. ^ 《請授烏重胤河陽節度使疏》
  12. ^ 白居易《與承璀詔》
  13. ^ 《授烏重胤河陽節度使制》
  14. ^ 《舊唐書》卷一十四
  15.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二
  16. ^ 《論澤潞事宜狀》
  17. ^ 白居易《與元陽詔》
  18. ^ 白居易《與昭義軍將士詔》
  19. ^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20. ^ 20.0 20.1 《舊唐書》卷一十五
  21. ^ 21.0 2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九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
  23. ^ 23.0 23.1 《新唐書》卷七
  24.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25. ^ 元稹《唐故使持節萬州諸軍事萬州刺史賜緋魚袋劉君墓志銘》
  26. ^ 26.0 26.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27. ^ 27.0 27.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
  28.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29.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30.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31.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
  32. ^ 32.0 32.1 32.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
  33.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
  34. ^ 34.0 34.1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三
  35.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36.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
  37.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九
  38.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
  39. ^ 《請德棣景三州歸刺史收管奏》
  40. ^ 40.0 40.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41.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42. ^ 42.0 42.1 《新唐書》卷八
  43.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44.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
  45. ^ 當時沒有太子,僅是名譽官銜。
  46. ^ 46.0 46.1 《舊唐書》卷一十六
  47.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
  48. ^ 元稹《授烏重胤山南西道節度使制》
  49. ^ 李商隱《齊魯二生》
  50. ^ 50.0 50.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51. ^ 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
  52. ^ 元稹《贈烏重胤等父制》
  53.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三
  54.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
  55.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56. ^ 白居易《鄭絪烏重胤馬總劉悟李佑田布薛平等亡母追封國郡太夫人制》
  57. ^ 白居易《烏重胤妻張氏封國夫人制》
  58. ^ 《新唐書》卷七十五
  59. ^ 白居易《烏行初授衛佐制》
  60. ^ 60.0 60.1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丹州諸軍事守丹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上柱國弘農楊公墓誌銘並序:公諱乾光,字耀卿,其先弘農人也。漢太尉秉仁毓德,其後必昌,逮乎有唐,綿歷千祀,榮名顯位,聿臻懿裔。曾祖璡,密州司馬,贈太子太傅。祖休明,河西伊庭節度使,贈司空。考焠,安州刺史。公安州之次子也,絳郡李氏之出,明州刺史李崟,則其外祖也……寶曆二年春,自前試太常寺奉禮郎授左司禦兵曹參軍充天平節度推官,居幕下不數月,府主司徒烏公,多其才器,命爲懿親……大中六年五月授丹州防使。其年冬,蕃寇侵掠,傷害居人,公累表奏請兵士,討伐奸黨,人戶卻復,鄉里城邑,獲保無虞,實公之全才智用也。以寇盜攻劫之後,村廬罄空,秋夏徵科,稅無所出。公逕詣使府,申訴於廉問隴西公,乞免賦斂之事。涉歷山坂,衝冒霜雪,憂人誠疾恙旋鍾,大中七年冬十月十有六日,啟手足於州之正寢,享年六十。夫人張掖郡君烏氏,天平節度使贈太尉重胤之令女也,蘭儀懿範,芬馥閨壺,
  61. ^ 河陽軍節度右廂都押衙兼衙內左廂馬軍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陳君故夫人烏氏墓誌銘並序:皇唐大和八年五月已巳,河陽節度都押衙兼監察御史潁川陳君專夫人烏氏卒,享年二十有一。八月庚寅葬於河陽縣太平鄉修善里南虢村之北原。姻族必會,少長泣送,生無違禮,歿有餘芳,茂矣哉。從兄肱為之志曰:夫人張掖郡人,皇右領軍衛大將軍、贈太尉諱玼之令孫,故相國兼鄆曹濮滄齊節度觀察等使、邠國公、贈太尉諱重胤之季女。
  62. ^ 唐故河陽軍節度押衙左廂馬步都虞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國隴西郡李公墓銘:考諱昌,字唐臣,皇河陽軍節度押衙、馬軍都知兵馬使兼侍御史。妣張掖郡烏氏,先太尉重胤之愛女。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61》,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71》,出自《新唐書
前任:
李光顏
唐朝司徒
827年
繼任:
王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