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足球比賽
外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足球比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全國足球錦標賽事。男子足球自首屆全國運動會開始便成為比賽項目之一,而女子足球則於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納入比賽項目。
職業化前,在「全運戰略」引導下,全運會足球比賽是中國最受地方重視的足球賽事。中國足球開始職業化後,全運會足球比賽也進行相應改革,加上奧運會男子足球比賽的年齡限制,從第八屆全國運動會開始,男子足球項目運動員參賽年齡被限制在20歲及以下[1][2]。成年隊的缺席讓改制後的全運會男子足球比賽逐步走向邊緣化,同時職業化過程中中國足球的成績逐漸下滑,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要求中國足協加強青少年培養,足協決定再次改革全運會賽制,從第十一屆全運會開始男子足球項目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冠軍計兩枚金牌,亞軍計一枚金牌,甲組為20歲以下,乙組為16歲以下[3],女子足球增設U18組。
2011年中國足協將全運會比賽與城市運動會結合,男足U16組轉為城運會項目,全運會男足乙組改為U18組,足球項目金牌數由每組一枚改為三枚以刺激地方投入足球積極性。由於全運會改制大幅提高足球項目的獎牌比重,導致地方青少年足球比賽「錦標主義」和假賭黑盛行,一些職業隊也因為全運會而放棄聯賽,國家隊集訓比賽也讓路全運會[4]。為保證聯賽規模,中國足協同意地方全運隊加入中乙聯賽,又出現了非全運年中乙縮水[5]和全運體系無法與職業聯賽銜接,地方專業隊球員在全運會結束後無球可踢等問題[6]。全運會的足球金牌刺激政策受到中央巡視組批評,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在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對足球項目繼續改制,乙組改為U17組,增設群眾足球項目,取消了每組冠軍計三枚獎牌等獎勵辦法,和其他項目一同取消獎牌榜,每組冠軍只發一枚金牌[7]。
歷屆賽事
[編輯]男子
[編輯]成年組(1959年–1993年)
[編輯]年份 | 主辦省市 | 決賽 | 季軍戰 | ||||||
---|---|---|---|---|---|---|---|---|---|
金牌 | 比分 | 銀牌 | 銅牌 | 比數 | 殿軍 | ||||
1959 詳細 |
北京 | 解放軍 | 單循環賽制 | 河北 | 北京 | 單循環賽制 | 遼寧 | ||
1965 詳細 |
北京 | 河北 | 單循環賽制 | 上海 | 解放軍 | 單循環賽制 | 吉林 | ||
1975 詳細 |
北京 | 遼寧、廣東 | 1–1 | 無[a] | 解放軍 | 3–2 | 北京 | ||
1979 詳細 |
北京 | 山東 | 3–1 | 北京 | 廣東 | 2–0 | 河北 | ||
1983 詳細 |
上海 | 上海 | 0–0 5–4(點球) |
廣東 | 天津 | 2–1 | 解放軍 | ||
1987 詳細 |
廣州 | 廣東 | 1–0 | 遼寧 | 解放軍 | 5–3 | 湖北 | ||
1993 詳細 |
北京 | 遼寧 | 2–0 | 北京 | 廣東 | 2–1 | 上海 |
- ^ 遼寧、廣東在決賽打平,並列冠軍。
女子
[編輯]成年組(1987年至今)
[編輯]年份 | 主辦省市 | 決賽 | 季軍戰 | ||||||
---|---|---|---|---|---|---|---|---|---|
冠軍 | 比分 | 亞軍 | 季軍 | 比數 | 殿軍 | ||||
1987 詳細 |
長沙 | 北京 | 單循環賽制 | 遼寧 | 廣東 | 單循環賽制 | 陝西 | ||
1993 詳細 |
北京 | 河南 | 0–0 5–4(點球) |
廣東 | 遼寧 | 0–0 2–1(點球) |
河北 | ||
1997 詳細 |
上海 | 上海 | 2–0 | 北京 | 廣東 | 1–0 | 河北 | ||
2001 詳細 |
廣州 | 上海 | 1–0 | 北京 | 四川 | 4–2 | 解放軍 | ||
2005 詳細 |
江蘇 | 北京 | 1–0 | 遼寧 | 上海 | 1–0 | 江蘇 | ||
2009 詳細 |
山東 | 遼寧 | 1–0 | 江蘇 | 上海 | 0–0 2–1(點球) |
山東 | ||
2013 詳細 |
遼寧 | 江蘇 | 1–0 | 上海 | 天津 | 1–0 | 遼寧 | ||
2017 詳細 |
天津 | 上海 | 5–1 | 天津 | 江蘇 | 1–0 | 遼寧 | ||
2021 詳細 |
陝西 | 女足聯合隊 | 1–0 | 上海 | 陝西 | 3–1 | 北京 |
比賽成績
[編輯]男子成年組
[編輯]球隊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合計 |
---|---|---|---|---|
遼寧 | 3 (1975, 1993, 2001) | 1 (1987) | 1 (2005) | 5 |
山東 | 3 (1979, 1997, 2005) | 0 | 2 (2001, 2009) | 5 |
廣東 | 2 (1975, 1987) | 3 (1983, 1997, 2009) | 2 (1979, 1993) | 7 |
上海 | 2 (1983, 2009) | 3 (1965, 2001, 2005) | 1 (1997) | 6 |
河北 | 1 (1965) | 1 (1959) | 0 | 2 |
解放軍 | 1 (1959) | 0 | 3 (1965, 1975, 1987) | 4 |
北京 | 0 | 2 (1979, 1993) | 1 (1959) | 3 |
天津 | 0 | 0 | 1 (1983) | 1 |
參考資料
[編輯]- ^ 薛原. 八运足球重在未来. 人民日報. 1997-10-21.
- ^ 李毓毅. 上海足球运动半世纪.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05: 51. ISBN 9787544448697.
- ^ 陳雨. 首长指示中国足球正谋破局 以全运会为契机逆转. 體育周報. 2008-11-13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
- ^ 梁軍. 2012中国足球进入自娱自乐时代. 華商報. 2012-03-02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
- ^ 干涸的全运年!2013年中乙由22支缩水至15支. 中國足球協會. 2013-08-30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
- ^ 陳泳強. 国青败局显足协博弈地方队困局 减员只因遇全运?. 羊城晚報. 2013-08-08: A26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
- ^ 肖赧. 全运会足球项目面临改革. 北京青年報. 2017-01-20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