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余國佩,字振行,清代徽州婺源縣人。中年棄儒習醫,名噪於時。著有《燥濕論》、《醫理》。創萬病之源,提出「燥濕為本」說。[1]

人物經歷[編輯]

余國佩,清代徽州婺源縣沱川人,國學生。為人溫恭沈靜,中年棄儒習醫,悟《參同契》而得醫家三昧,名噪於時。自製余氏普濟丸、辟痧丹、倉公散。咸豐元年(1851年)著《醫理》[2],倡六氣獨重燥濕論。

主要作品[編輯]

著有《痘疹辨證》二卷、《燥濕論》一卷、《醫案類編》四卷、《吳余合參》四卷、《金石醫原》四卷、《醫理》一卷。《醫理》為余國佩於咸豐元年(1851年)著,現存有蔣希原於宣統二年(1910年)的精抄本,藏於安徽中醫學院,是國內尚未刊印之珍本。

《醫理》內容簡介[編輯]

《醫理》全書共1卷,21小節,分別為:六氣獨重燥濕論、濕氣論、治濕法、燥氣論(附治法)、風無定體論、暑病論、寒與燥同治論、五行異體同源論、內傷大要論、察脈神氣論、外科燥濕分治論、醫心論、元會大運論、醫法順時論、藥性隨運變更論、地天泰論、醫主意論、望聞問切論、行氣活血求本論、調經寶生論、石膏論附。其自序稱:「醫書著述,代不乏人,皆取已效成方,依傍古法,詳加註釋,遂致醫書汗牛充棟,使後學者莫得其指歸。"批評了一些醫家編寫醫書時只是收集資料,以註釋前人文獻為主,個人見解少,往往「尋流忘源,門類越多,歧途越甚,以至後學唯於趨向。」《醫理》力避繁冗,全書字數不過22500餘字,卻涉及病因病機、望聞問切、治療大法、藥物性味、專科疾病等,基本概括了理法方藥的全部內容,並結合臨床實踐,予以精闢論證,使後人讀此書能「明其理而後能知治病之法,並可悟卻病之方」。

《醫理》內容評價[編輯]

《醫理》最顯著的特點是首創以燥濕為綱,統領病因、診斷、治法、方藥。提出需隨時了解大運之變更、六氣之綱領和致病因素,以此改變成方的配伍,發明前人所未備,應付疾病無窮之變化。醫法立論易簡而理賅,內傷從性命源頭立論,外感獨重燥濕為綱,察脈診斷須去繁從約等,所提多為發古人所未及。

外界評價[編輯]

倡六氣獨重燥濕論,認為雖有六氣之名,不外燥濕之氣所化。一般認為燥濕論出自石壽棠《醫原》[3],但石氏《醫原》成書於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比余國佩《醫理》晚10年。至於石氏有否受余氏影響,抑或所見略同,殊途同歸,有待進一步考證。 現代醫學對致病因素的認識,已逐漸由早期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競爭的激烈,人們承受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如不能合理調適,可造成臟腑氣血失調致病。余氏認為內傷之病,雖有種種名目,但以精、氣、神三字即可括之。如「仍覺多事,以心字盡之可矣。」「內傷之因,但認心字為要。」這種以「心字為要」的觀點具有濃郁的道家色彩,與現今精神情志致病亦相吻合。從當今的臨床實踐看,內傷之病,心字為要的防病治病觀,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国中医药报数字报刊平台. [2015-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 
  2. ^ 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 ^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