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道
道路長度 | 0.3公里(0.19英里) |
---|---|
車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時 |
地點 | 香港九龍城區 |
起點 | 九龍城賈炳達道 |
終點 | 九龍城太子道西 |
侯王道(英語:Hau Wong Road)是香港一條的街道,位於九龍九龍城,其名字與區內的侯王古廟有關。侯王道是南北縱向,北向單程路的街道,北接賈炳達道,南接太子道。
街道特色
[編輯]侯王道曾是民生書院的校舍所在地。香港日佔時期,民生書院停辦。香港重光後,由於原有在嘉林邊道的校舍被英軍徵用,民生書院只好借用民房先復辦小學,待英軍撤離後才重返校舍授課。[1]
典故
[編輯]一般人認為侯王道名字起源,是由於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的侯王廟。當時居民為記念南宋侯王楊亮節護駕南逃九龍之事,以表忠節而建廟為謚。原來當中的侯王非指南宋明臣,而是九龍城一位風雲人物——「侯王」侯鐘。
1920年代中,九龍城已是香港草根華人社會結集地。當時侯王道是區內的市集街,車水馬龍,聚集了不少附近的居民,使侯王道成為龍城區丁財兩旺的地方,亦因此吸引了來自九龍寨城中的勢力人士「分一杯羹」。鑑於九龍寨城「三不管」狀態,當時寨城集結不少黑社會社團在內經營「黃賭毒」謀利,但各個勢力均欲擴充利途,打着城外的主意。侯王道的一時繁榮,吸引了兩支當地社團「白坤道」及「天機會」相爭。白坤道搶先攜眾於侯王道連番造謠生事,又在晚上用糞尿弄髒侯王道兩旁,然後白天威嚇攤檔,強收保護費。而天機會得悉後竟然對他們雪上加霜,迫令檔攤轉交保護費給他們,兩團人勢成水火,嚴重擾亂當地治安。居民曾請求香港皇家警察加緊巡邏及緝拿一干人等,但一來兩團本是九龍寨城的人,要拘捕他們必須進入城內,但港英政府並無寨城執法權,二來當時警隊貪污風氣未改,九龍城區多為低層人士,故多數警員做事苟且,甚至有警察與社團人士私相授受,令居民有冤無路訴。
當時民眾積怨日深,並非所有人冷眼旁觀。當時有一名華人初級警員侯鐘深深同情居民苦況,但由於上頭沒有發出行動指令,只能忍氣吞聲。直到兩團人爭執持續,侯鐘便約同十個同級同袍,私下到侯王道驅趕滋事分子,結果成功令當地重回安定。居民均拍手叫好,並稱呼帶頭的侯鐘為「侯王」,歌頌這位為民請命的警察,甚至將當時他們口中的「市集條街」給了名字:侯王道,希望侯王保護居民。可是這幫警察的私自行動曝光了,上級認為這是嚴重違紀,將一干人等革職。侯王道的安寧只是曇花一現,兩幫社團之後繼續打擾居民生活,直至1930年代初港英政府為改善當地衛生重新規劃社區,民生才有所改善。
即使侯王不再來,但「侯王道」這名卻一直叫下去。九龍城重新規劃後,政府以為這是居民長久以來為紀念南宋侯王的命名,於是使此街名保存至今。
參考資料
[編輯]- ^ 《香港歷史文化小百科16-趣談九龍街道》 爾東 著,第49-50頁,明報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962-887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