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方便禪經
外觀
《修行方便禪經》,又名《禪經修行方便》、《修行地不淨觀經》、《不淨觀經》、《庚伽遮羅浮迷》[1],後期經錄誤作《達摩多羅禪經》,由佛陀跋陀羅應廬山慧遠之請於義熙七年(411)至八年(412)的期間譯出,內容是罽賓禪師佛大先(梵語:Buddhasena)所傳的禪法[2][3]。
與《坐禪三昧經》齊名,坐禪三昧經為「關中禪經」,修行方便禪經則為「廬山禪經」。
題名
[編輯]廬山禪經的梵語為「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就是「瑜伽行地」的舊譯。禪經名稱,或作「修行方便禪經」、「修行地不淨觀經」。修行地,是庾伽遮羅浮迷的義譯[2]。
「修行方便」或作「修行方便道」[4],「方便」是「加行」的舊譯,也是本經二道(方便道、勝道)之一。不淨觀是本經的二甘露門(不淨觀、持息念)之一。
現存宋藏等本稱作「達摩多羅禪經」,為起自後來經錄的誤題。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修行方便禪經》的內容與序文所載的佛大先禪法要點相合,而與達摩多羅禪法不同[2][3]。據《出三藏記集》,與達摩多羅禪法有關的作品名為《庾伽三摩斯經》(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或云《達磨多羅菩薩撰禪經要集》)。
歷史
[編輯]佛陀跋陀羅於後秦弘始十年(408)入長安,後與鳩摩羅什門徒不和。義熙七年(411),與弟子慧觀等40餘人赴廬山,受慧遠歡迎。義熙八年(412)秋,他離開廬山西遊至荊州,後來落腳建康(今日的南京)。在留居廬山期間,譯出了《修行方便禪經》。
其內容是罽賓禪師佛大先(梵語:Buddhasena)所傳禪法,從二甘露門──數息、不淨觀的方便、勝進二道,分別出退、住、升進、決定,進而觀界,修四無量,觀蘊、處,以至暢明緣起,達到禪定成就。
日本臨濟宗禪師東嶺圓慈著有《達磨多羅禪經說通考疏》,為本經之註釋[5]。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出三藏記集》:「禪經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庚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一名不淨觀經。凡有十七品)……廬山修行方便禪經序第十四……修行地不淨觀序第十六」
- ^ 2.0 2.1 2.2 印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二項 禪經及其內容. [202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4).
- ^ 3.0 3.1 境野黃洋. 惠遠與覺賢. 南瀛佛教. 1932, 10 (2) [202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 ^ 《翻梵語》:「舍那婆斯(譯者曰舍那者樹名婆斯者住處) 禪經修行方便道上卷」
- ^ 米歇爾.莫爾. 無量心法門:《達摩多羅禪經》的論述及其在日本佛教的發展. [202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