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或學農,主要是指中國的一些學校或其他團體組織群眾到農村學農基地參與農村社會生產社會服務社會調查活動[1],持續時間由一至幾個不等。

活動主體[編輯]

居住在城市的、已具有一定勞動能力青少年(一般為高中生大學生)。

活動內容與形式[編輯]

  1. 農村社會生產:指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深入田地,主要參與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打穀揚場等。
  2. 農村社會服務:指為支援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而提供的各種志願服務,包括支教公益宣傳社區服務科技推廣義演義賣等。
  3. 農村社會調查:指通過調查農村的某一方面,獲取社會發展或社會人才發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並同時接受社會教育,包括考察當地未來發展方向、農業面臨的問題、科技教育文化建設、農村企業發展、勞動力分配、村民收入等。

活動歷史[編輯]

在中國,一些學校最早約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出現學習當時蘇聯形式的「學農」、「學工」和「學軍」的實踐活動[2]

最初的「學農」活動是以參加農村社會生產為主的學農活動,之後,一度因文化大革命導致學校停課學生上山下鄉」而中斷[3]。中國改革開放後,更多的學校和團體繼續組織了更為廣泛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

到了20世紀90年代,因原本開闢的自然村經濟發展迅速,不再有足夠勞動機會分配給學生,一些學校只好開始尋找更偏遠的、發展程度較低的鄉村[4]

21世紀初,農村社會實踐活動的範圍也擴大、主體也變得更加廣泛了。一些學校開發了數個自然村作為其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參考資料[編輯]

  1. ^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指南》,第1頁
  2. ^ 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是,要藉助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
  3. ^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指南》,第4頁
  4. ^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指南》,第4頁「隨着經濟的發展,大連村越來越富裕,農活量也越來越少,我們的學生尋活干、找苦吃越來越困難。這種情況下,我們開始尋找新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