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歙縣會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歙縣會館是明清時期安徽徽州府歙縣籍民間人士在北京自發組織的會館,位於西城區宣武門外大街107號(西側)。北京歙縣會館創建於16世紀中期的明代中葉,至1954年移交給北京市政府,存續了近四百年,是北京起源最早、存續時間最長的會館[1]

北京歙縣會館最早由楊忠等三十二人創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以前,最初位於外城的菜市中街,名為「崇義館」。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楊忠等人將原先狹窄的會館遷移至正陽門西則世廟,同時又在永定門外下馬社(俗稱石榴莊,今豐臺區南苑鄉雙廟村)購地3畝作為義莊,作為無力遠運靈柩回鄉者的公共墓地。[2]。崇禎十七年(1644),歙縣會館毀於戰火。清乾隆六年(1741),歙縣潭渡出身的揚州鹽商、五品刑部郎中黃履昊將宣武門外大街的私宅捐為會館,並訂立《會館公議條約》,規定專門用於接待舉子進京趕考的試館。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會館,由兩淮鹽務總商、加兩淮鹽運使鮑漱芳(1763—1807)獨力捐資2100兩。

擴建完成的歙縣會館東西長55米,南北寬46米,佔地超2500平方米,為規模最大的府州縣會館[3]。清嘉慶十六年以後,北京歙縣會館的經費主要來自揚州兩淮鹽商總商江廣達等人每年三千銀兩的捐助[4]。會館楹聯包括「清樽夜話黃山樹,彩筆朝題紫陌花」、「鍾毓本山川,問練水黃峰,幾多人物;科名關福命,知狀元宰相,不在文章。」(內閣學士鮑桂星題)。

曾在歙縣會館居住的名人包括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羅聘戴震吳承仕黃賓虹張恨水等人。清代戶部右侍郎王茂蔭隻身擔任京官30年,一直獨居在歙縣會館。

1943年7月23日,仁井田升博士參觀歙縣會館 [5].1954年,歙縣會館移交給北京市政府時,宣武門外大街會館佔地7畝多,房屋207間,義莊墓地二百六十餘畝,義莊房屋也有二十六間。

2013年列為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2020年1月,西城區向社會發佈首批歙縣會館等7處騰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歙縣會館將用於建設中英金融與文化交流中心[6]

參考

[編輯]
  1. ^ 熊遠報:會館•遠距離貿易•商業網絡:以明清時期北京的歙縣會館為考察線索,《南國學術》2018年第3期,2021.10.13
  2. ^ 徐上墉:《重續歙縣會館錄》,道光十四年(1834)
  3. ^ 唐山:一座歙縣會館,看盡數百年觀念博弈,北京晚報,2020-12-23
  4. ^ 徐上墉:《重續歙縣會館錄》54、60頁,道光十四年(1834)
  5.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 1991年1期 > 關於北京歙縣會館, 寺田隆信潘宏立
  6. ^ 三大計劃「喚醒」會館,百年戲台再現光影,新京報,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