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中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4′16″N 116°39′39″E / 39.904367°N 116.66082°E / 39.904367; 116.66082

1936年冬季雪後通州南大街的照片,左側圍牆是中倉的倉墻。
1937年7月28日,通州起義在中倉倉墻遺址留下的彈痕。

大運中倉是永樂間設在通州舊城的一座糧倉。遺址西起新建街,東至南大街周倉庵胡同,北起西大街,南至悟仙觀胡同,周長412丈4尺(合12372米),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中倉在東、南、北三個方向設門,南門為收納運河上轉運的漕糧,東門收納陸路運送的糧食,北門是支放漕糧的通道[1]。明楊宏著《漕運通志》記載,中倉有糧倉一百三十座,計六百九十七間,南北東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2]。中倉供應守衛北京與長城部隊的糧食[3]

1900年8月9日凌晨,八國聯軍中的日軍到達了通州南門。凌晨3點20分,日軍工兵第三中隊使用黃色火藥二十千克將緊閉的古城門炸倒[4],開始搶劫通州城中財物。日軍佔領了中倉和西倉,搶走了全部倉糧,搶走了藏在倉場衙門地下室的185萬兩白銀,燒毀倉場衙門、通糧廳、大運西倉等漕運官署和設施[5]。日軍搶完後,俄軍8時才到達通州,繼續搶奪日軍沒搶完的價值較低的財務。通州城中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只剩一成老弱病殘[6]

1935年12月,日本軍的特務機關駐此地[3]

新中國成立後,曾由軍隊使用[3]

中倉倉牆目前還剩150米,倉場遺址內現存一些建築構件,北牆外存一株古槐、一塊倉神廟碑身[3]

參考文獻[編輯]

  1. ^ 周良等主編,通州漕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07,第128頁
  2. ^ 連結至維基文庫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維基文庫 (中文). 
  3. ^ 3.0 3.1 3.2 3.3 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委員會,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文化遺產精粹,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7,第111頁
  4. ^ 路遙主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 日譯文卷 日本參謀本部文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02,第269頁
  5. ^ 王密林. 消失的粮仓:千年漕运的见证. 北京晚報. 2017-10-27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6. ^ 朱政等編著,血濺京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實錄,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01,第74頁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