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氏雙鋸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氏雙鋸魚

未予評估IUCN 3.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型目 incertae sedis
科: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屬: 雙鋸魚屬 Amphiprion
種:
巴氏雙鋸魚 A. barberi
二名法
Amphiprion barberi
Allen, Drew & Kaufman, 2008
異名
  • Chrysiptera kuiteri,Allen & Rajasuriya, 1995

巴氏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barberi)是輻鰭魚綱鱸形目雀鯛科雙鋸魚屬的其中一種,中太平洋東加斐濟美屬薩摩亞海域[1],深度2至10公尺,本種原被認定為其他種類的區域性變體,最初是1972 年的紅雙鋸魚(Amphiprion rubrocinctus)然後是1980年的黑雙鋸魚(Amphiprion melanopus),但根據的研究和DNA測序,在2008 年被描述為一個新物種,本魚體呈卵圓形且側扁,身體顏色一般為紅橙色,包括魚鰭,成魚上背部逐漸變成棕色,緊接着眼睛後面有一個白色條,其最大寬度等於或大於眼睛的寬度,縮小到最大寬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背中線寬度,背鰭硬棘10枚、背鰭軟條16-18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4枚,體長可達8.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與海葵形成共生互利關係,並且不受宿主帶刺觸手的影響,為雌雄同體,具有嚴格的階級劃分,雌魚最大,繁殖中的雄魚第二大,並且隨着等級下降,雄魚非繁殖者逐漸變小,如果唯一的繁殖雌性死亡,繁殖的雄魚將變成雌魚,而最大的非繁殖者將成為繁殖的雄魚,以浮游生物為食[2]

參考文獻[編輯]

  1. ^ Allen, G; Drew, J; Kaufman, L. Amphiprion barberi, a new species of anemonefish (Pomacentridae) from Fiji, Tonga, and Samoa. Aqua: Journal of Ichthyology and Aquatic Biology (aqu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chthyology). 2008, 14: 105. ISSN 0945-9871. 
  2. ^ Fautin, Daphne G.; Allen, Gerald R. Field Guide to Anemone Fishes and Their Host Sea Anemones.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1997. ISBN 9780730983651.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Octo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