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民主與獨裁論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主與獨裁論戰是1930年代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思想界的一場關於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體的論爭。

背景[編輯]

1927年國民黨清黨(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後寧漢合流,在全國境內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然而,蔣介石實行一黨專政、一人專政,孫中山遺孀宋慶齡也與之決裂,投身國民黨左派。1930年代處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罕見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南京十年

當時,國民政府大力推行「民族復興運動」,即政治上以蔣介石為中心的一黨領袖獨裁,經濟上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文化上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以及社會生活上的「新生活運動」。以《獨立評論》為中心的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建國問題」[1]、「國難」[2]問題產生了不同看法。[3]

概略[編輯]

論戰雙方都曾經是留學英、美,歷來主張中國要實行英美式民主制度的知識分子。[4]雙方代表人物是蔣廷黻胡適。1933年,發生福建事變,引發對中國將再度分裂的擔憂。[5]1933年12月,蔣廷黻在80號《獨立評論》(胡適、丁文江、蔣廷黻、翁文灝等人主辦[4])上發表了《革命與專制》。蔣認為,按照英國、法國和俄國都曾經歷過絕對主義君主專制的經驗,中國必須經過一個不可逾越的「專制建國」階段,方能實現現代化。在蔣看來,維護南京政府的絕對權威先於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先於推行民主。[6]

隨後,胡適在《獨立評論》81和82號上發表兩篇駁斥文。胡適主張漸進地改良一黨專政的國民黨,以期廢除黨治,實行憲政。胡適在1933年前就屢次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這種觀點,將蔣廷黻的《革命與專制》視作對自己不點名的批評。胡文發表後不久,吳景超在84號《獨立評論》發表《革命與建國》一文,附和蔣廷黻《革命與專制》中的觀點。錢端升也在保守主義《東方雜誌》第三十一卷第一號上撰文《民主政治乎?極權國家乎?》為獨裁申辯。[6]

1934年年底,胡適受邀為《東方雜誌》撰寫《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回顧了過去一年的這場民主與獨裁論戰。不久,丁文江在1934年12月18日《大公報》上發表《民主政治與獨裁政治》,批評胡適的民主政治理想幼稚,又說中國人文化素質太低,文盲率太高(當時約四分之三以上),應實行「新式獨裁」。[7]1935年1月20日,丁文江又發表《再論民治與獨裁》,說胡適無視中國的政治現實。[6]

此外,張君勱主張民主與獨裁之間的「第三條道路」。[8] 有學者認為,論戰中,陳之邁借用英國政治學者巴塞特 (R. Bassett)的「民主」概念和美國政治學者羅傑士 (Lindsay Rogers)的「危機政府」 (Crisis Government)理論,為作為自由主義者的「獨裁論」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加速了論戰的結束。 [9]

另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張勇.歷史場景與言外之意:也說「民主與獨裁」論戰[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5(06):38-58+155.DOI:10.13613/j.cnki.qhdz.001919.
  2. ^ 馮峰. 「國難」與「思想界」[D].復旦大學,2005.
  3. ^ 張艷慧. 自由派學人對「民族復興運動」的回應[D].華中師範大學,2016.
  4. ^ 4.0 4.1 雷颐: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大论战反思-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www.hybsl.cn. [2023-01-10]. 
  5. ^ 易明. 1930年代民主與獨裁論爭的革命義考察[D].湖南大學,2018.
  6. ^ 6.0 6.1 6.2 在"民主与独裁"论战中的胡适. www.sohu.com. [2023-01-10]. [失效連結]
  7. ^ 谷小水.丁文江與獨裁民主論戰[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93-97+126-127.
  8. ^ 梅樂.張君勱與20世紀30年代的民主獨裁論戰[J].抗戰史料研究,2013(02):14-19.
  9. ^ 孫宏雲.陳之邁與抗戰前的「民主與獨裁」論戰[J].社會科學研究,2005(01):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