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
海岸線,海水面和陸地的分界線。
定義
[編輯]- 對於測繪學而言,在海圖上,有潮海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的水陸分界線;無潮海為平均海面的水陸分界線。而有航海圖為了航海安全上的需要,海岸線以最低低潮線為分界線,一些航海圖上的海岸線會比最低低潮線還略微要低一些。如此一來,航海圖上表示的水深,在任何時間都比實際水深更淺,使得實際水深更深,以避免艦船擱淺。
- 在政治領域中,海岸線是指海水面與陸地接觸的分界線。由於此分界線會因潮水的漲落而變動位置。大多數沿海國家規定海水大潮時連續數年的平均高潮位與陸地(包括大陸和海島)的分界線為準。海岸線也分為大陸海岸線和島嶼海岸線兩種。大陸海岸線只統計一地區大陸部分的海岸線長度;島嶼海岸線則統計其全部島嶼的海岸線;二者相加就是該地區的總體海岸線。
性質
[編輯]數學性質
[編輯]數學領域中對海岸線的研究還派生出分形學。這最早見於本華·曼德博於1967年在《科學》雜誌發表的《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統計自相似和分數維度》一文,他在該文中認為,海岸線的長度是不確定的,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是無限長的。當測量單位變小時,所得的長度就會無限增大,這是由於海岸線的極不光滑和極不規則性所導致。
地理性質
[編輯]海岸線具有不斷變化的性質,準確的測量海岸線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海岸線的變化歸結來說有二,向海洋或向陸地推進。
海岸線時向海洋推進,時向陸地推進。以中國的天津為例,公元前海岸線在河北省的滄縣和天津西側一帶的連線上,經過兩千多年的演化,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幾十公里。
而在地質時代第四紀中(距今約100萬年左右),天津地區曾發生過兩次海水入侵,當兩次海水退出時,陸地大片露出,最遠的海岸線曾到達渤海灣中的廟島群島。但經過100萬年的演化,現在的海岸線向陸地推進了數百公里。
海岸線不斷變化的原因有三:
其一,地殼的運動:這是海岸線變化的最主要原因。當地殼進行升降活動時,就會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後退的現象,造成了海岸線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從未停止。例如:中國的山東海岸,由於地殼運動,而每年約垂直上升1.8毫米,每年約1.8毫米,若再過一萬年,當地海岸地殼當上升18米。海岸線將向海洋推進。
其二,冰川的融化與擴展:這是海岸線變化的次要原因。地球南極北極有着數量巨大的冰川。地球氣溫的上升或下降,將影響冰川融化或擴展,影響了海平面的上升與下降。海岸線也隨海平面的升降而改變。
其三,江河泥沙的堆積:江河流入海時會將大量泥沙堆積在海岸附近。經一段時間,泥沙堆積處將成為陸地,海岸線則向海洋推進。例如:中國的黃河含沙量豐富,平均含沙量為37千克/立方米,每年傾入大海的泥沙達16億噸。由於泥沙在入海處大量沉積,黃河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推進2~3公里,依計算每年新增加約50平方公里的新淤陸地。由此海岸線也不斷地向海洋推進。
應用
[編輯]海岸線這概念與人類的政治,經濟活動有莫大關聯。例如海岸線劃分了一國家領土及領海,進而影響一國家的領土與領海面積大小;而海岸線的長短,直曲也直接影響了一國家能否成為海洋大國。
海洋專屬經濟區
[編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五十七條規定,一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包括自海岸線開始延伸二百海里海域的範圍。
若兩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重疊,公約的第七十四條指出解決辦法,要求相關國家根據國際法達成對雙方均「公平」的協定來規定他們所爭執的海域疆界。
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以海岸線的長短來劃分專屬經濟區的例子。例如,在中國與日本對東海爭奪的爭論中,當日本提出用「中間線」平分兩國之間的海域時,時任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就稱日本以面積狹小的琉球群島與有漫長海岸線的中國進行「平分」海域是不公平的,也非國際上處理海域糾紛的通行辦法。
各國海岸線長度
[編輯]亞洲大陸海岸線長為69,900公里,歐洲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複雜的洲。以下為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些國家:
排名 | 國家 | 海岸線長度(公里) |
---|---|---|
1 | 加拿大 | 202,080 |
2 | 挪威 | 83,281 |
3 | 印度尼西亞 | 54,716 |
4 | 俄羅斯 | 37,653 |
5 | 菲律賓 | 36,289 |
6 | 中國 | 32,075 |
7 | 日本 | 29,751 |
8 | 澳洲 | 25,760 |
9 | 美國 | 19,924 |
10 | 新西蘭 | 15,134 |
11 | 希臘 | 14,880 |
12 | 英國 | 12,429 |
詳情請見各國海岸線長度列表。
參考文獻
[編輯]- 丁登山等譯,《自然地理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