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戲院
清平戲院是澳門一所已結業的戲院,位於澳門內港清平直街23號,為粵港澳地區最早開辦的戲院[1]。「清平」之名寓意娛樂昇平[2],落成於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清平直街和清平街亦因戲院而起名[3]。該戲院曾經是粵劇表演的一個重要場地,後來則兼放電影,但隨着1990年代澳門戲院業的市道不佳,清平戲院在1992年歇業。
歷史沿革
[編輯]興建
[編輯]清平戲院所在地原為澳門內港一段濕地,在清同治年間獲澳門總督批地指明興建戲院[4]。1866年(清同治五年)由澳門富紳王祿、王棣父子集資填海開闢街區[2]。戲院於1870年10月動工,至1872年初步竣工並進行裝修[5]。建築內格調仿古劇院,設計為圓桶形,一方為戲台,三方為座椅[6]。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正式落成啟用,專供上演粵劇。開業當日正值王祿壽辰,兒子王棣為父親安排廣州永豐年第一班上演首場《香花山大賀壽》[7],還在戲院大排筵席。
滄桑
[編輯]自戲院開業後,清平戲院成為粵劇戲班的演出重地[8]。由於戲院為該區最具規模的戲院[3],與福隆新街一帶組成澳門昔日最繁盛的商業地區和煙花場所。1925年,王氏子孫成立和合公司並添置了電影放映設備[5],上演粵劇為主兼放電影,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是默片《白姊妹》[5]。澳門富商何賢曾分別在1958年和1960年邀請廣東粵劇院第一團到澳門演出,而1960年春節更一連演出10天,諸如白駒榮、羅品超、楚岫雲、羅家寶、少昆倫等當代粵劇名伶均雲集在此[8]。在粵劇及電影業的興盛時期,不少粵劇名伶都曾此演出,清平戲院曾是澳門九間放映大電影的戲院之一。
後來戲院業權輾轉落到在1957年成立的成利娛樂公司手中,1970年代曾進行過改建,自此後20年間都未曾進行過大裝修[9]。隨時代變遷,戲院曾改裝戲台,而上演粵劇隨之而減少,其後更淪為上映舊片及色情片[10]。終於在1992年8月21日,清平戲院正式結業[9]。
歇業後
[編輯]清平戲院結業後,原址曾用作貨倉,之後便一直丟空,甚至曾被賊人利用鑿牆爆竊旁邊的商鋪[11]。2000年時附近街坊曾建議把戲院拆卸並改為大笪地[12],2003年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則建議把戲院改建為粵劇博物館[13],但最終皆未能成事。而又因為建築物樓齡高,曾經出現石屎剝落,業權人及政府仍關注戲院的外牆維修[14],在2005年至2006年這兩年間就修葺過三次[15]。2007年時被改裝為停車場。至今,其外牆可見「清平戲院」四個大字作為歷史見證。
參考資料
[編輯]- ^ 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 人民日報.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01).
- ^ 2.0 2.1 唐思. 清平直街清平戲院. 澳門風物誌 1998年. 中國友誼出版社. ISBN 7-5057-1421-X.[永久失效連結]
- ^ 3.0 3.1 福隆新街青樓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澳門-城市心臟,香港電台
- ^ 澳門街道與建築[永久失效連結],國家數字文化網
- ^ 5.0 5.1 5.2 李鵬翥. 清平戲院歷史悠. 澳門古今 1986年11月香港第一版. 三聯書店(香港)、澳門星光出版社. : 第169至170頁. ISBN 962-04-0527-7.
- ^ 「清平街與清平直街」,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2004年,ISBN 99937-710-6-6
- ^ 廣東戲曲七十年敘略:1912—1982,棹紅船粵劇網絡──粵曲雜談
- ^ 8.0 8.1 陳瓊粵曲情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葉麗琴,搜狐新聞引自《機遇》,2007年02月27日
- ^ 9.0 9.1 物換星移 環境變遷. 澳門日報. 1992年8月25日.
- ^ 黃夏柏. 清平戲院 橫跨三世紀. 澳門戲院. 戲院誌. 2006-10-02 [2012-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8).
- ^ 鑿牆黨借空置戲院連環爆格. 澳門日報. 2001年1月30日.
- ^ 清平戲院擬做大笪地. 澳門日報. 2000年10月23日.
- ^ 「澳門歷史建築群」申報世遺獲受理. 華僑報. 2003年7月20日.
- ^ 工務局正積極跟進清平戲院外牆維修工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澳門新聞局,2006年8月11日
- ^ 工務局回應外牆剝落影響附近居民安全反映 對清平戲院已限期維修. 澳門日報. 200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