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鱗魨
外觀
灰鱗魨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
科: | 鱗魨科 Balistidae |
屬: | 鱗魨屬 Balistes |
種: | 灰鱗魨 B. capriscus
|
二名法 | |
Balistes capriscus Gmelin, 1789
| |
異名 | |
|
灰鱗魨為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亞目鱗魨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易危保育類動物。
分佈
[編輯]本魚分佈於東大西洋區,從地中海至安哥拉;西大西洋區,從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至阿根廷北部海域。
特徵
[編輯]本魚體橢圓且側扁,口鼻尖有喙狀的小嘴,嘴唇肉質,眼睛位置靠後,靠近頭頂,胸鰭小而圓形,較大個體的尾鰭外鰭條較長。頭部和身體前半部的鱗片較大,後半部的鱗片較小且光滑。體呈淺灰色、綠灰色或黃棕色,身體上有三道模糊的寬黑條,下巴上有一條蒼白的條紋,眼眶上部呈藍色,背鰭和身體上部有一些藍色小點和線條,身體下部有時有白色點和不規則線條,第二背鰭和臀鰭都呈現有點大理石花紋的外觀,隨着動物年齡的增長,身體顏色會稍微褪色,幼年的顏色更加鮮豔,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26-29枚;臀鰭軟條23-26枚,體長可達66公分,
生態
[編輯]本魚棲息在深度0-100公尺,潟湖、海灣及臨海礁石區,幼魚會漂浮在馬尾藻中,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海膽、沙錢、海星和海參等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擁有堅固的牙齒,專門用於在硬殼獵物上打洞,雄魚在繁殖期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繁殖季節從夏季水溫達到約21 °C (70 °F) 時開始,雄魚在沙質海底準備了多達十幾個巢穴[2],然後在該地區巡邏,當雌魚準備產卵時,雄魚和雌魚都會進入巢穴並緊緊地圍繞着對方,同時雌魚產下大量微小的卵,雄魚則使它們受精。雌魚留在巢中,守護着卵,並為它們吹氣和搧風。
經濟利用
[編輯]可作為食用魚及觀賞魚,有雪卡魚毒的紀錄。
參考文獻
[編輯]- ^ Liu, J.; Zapfe, G.; Shao, K.-T.; Leis, J.L.; Matsuura, K.; Hardy, G.; Liu, M.; Tyler, J. Balistes caprisc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193736A97662794 [errata version of 2015 assessment] [3 April 2024].
- ^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ite. [2024-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