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飾品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5年6月27日) |
珠飾細工是一種藝術或者說是一種工藝,即將珠子用縫衣針或串珠針以及線或細金屬絲串起成型或者縫到布料上去的工藝。[1] 所用珠子制材不同,形狀大小不一。這些珠子可以用來做珠寶或者其他個人裝飾品;也可以做成珠簾,雕塑等等其他許多工藝品。
珠飾品工藝大致分為機織珠和手織珠,線串珠,珠繡,鈎針織珠以及珠子編織。
在大多數文化中,珠子都是用來做個人裝飾品的。據考古文獻記載,人類製作和使用珠子的歷史已有5000年之久。珠子還被用作信仰之物,比如當作護身符和治療藥。
現代串珠工藝
[編輯]現代串珠工藝通常被當作一項創意類的興趣——用珠子製作珠寶,手袋,杯墊以及其他數十種工藝品。可選用的珠子造型各異,大小不等,顏色多樣,用材不一,而不同的珠飾製作者與創意造就了千姿百態的珠飾品。簡單的珠飾品一個新手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但是複雜的珠飾品可能需要特製的工具和器材以及數星期一絲不苟地工作。
古代串珠工藝
[編輯]彩陶是由粉末狀的粘土和石灰,碳酸水和矽石混合而成。將這些材料與一點點水混合成漿狀,繞着一根小木棍或一些稻草塑形。這時便可以燒製成珠子了。隨着珠子溫度升高,碳酸沙水和石灰融化成玻璃質,合成並覆蓋在黏土上。最終形成表面覆青釉的堅硬珠子。
這項技術最開始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傳入埃及。但是,將這項技術變成自己的藝術形式的是埃及人。自第一代王朝納爾邁王朝(公元前3100年)到末代王朝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3年)以至今日,彩陶珠的製法都未曾變過。
這種珠子先於玻璃珠出現,可能是玻璃的前身。如果少一些粘土,多一些石灰,火力再大一些,製成品就成了玻璃。事實上,一些早期的管狀彩陶珠一端是陶,另一端是玻璃。很明顯,珠子受熱不均。
這些受熱不均的珠子在早期便被注意到了,人們也做了實驗,但一開始發展的很慢。在保守的農業社會,新想法需要長時間鋪墊才會被接受。最開始的改變便是通過加入金屬鹽來給陶珠上色。在第十八代王朝初(公元前1850年),彩陶製作和玻璃製作已經分化成了兩項不同的工藝。
彩陶珠有兩種基本形狀:扁平的盤狀和細細的管狀。雖然大小和顏色有差別,但是這兩種形狀卻是在考古記錄上(從最早的遺址到今日)一直存在的。其他常見的形狀有:金龜子狀,球狀還有用在項鍊和手鍊末端的特殊形狀。
為何彩陶珠如此普遍呢?因為它們比石珠便宜,所需勞力也少。除了個人裝飾和日常使用外,這些珠子還結成珠網覆在木乃伊上。大多數的考古樣品都是來自墓中。[2]
早在舊王朝(大約公元前2670--2195),埃及的工匠便熱衷於神明,國王和凡人的塑像帶上模塑的管狀或淚滴狀珠子做成的寬領。這些珠子做的寬領可能是以花朵為原型的。在古語裏這種領被叫作wesekh,意為「寬狀的那種」 [3]
3D串珠工藝
[編輯]用2D圖紙描繪出3D的串珠工藝品,對於圖紙設計者來說是個挑戰。
3D串珠運用的主要是串珠編織的工藝,進一步可以分為直角編織和仙人掌針。大多數的3D串珠圖紙運用的是直角編織,但有時在同一片會同時運用兩種技術。串珠所用的線可以是釣魚線(最受歡迎的品牌是:火線)也可以是尼龍線(最受歡迎的品牌是:尼莫)。釣魚線在使用直角編織時效果更好,因為它比尼龍線硬挺,能讓珠子排列的更緊密,用力拉拽也不容易斷。另一方面,尼龍線更適合仙人掌針,它比釣魚線軟,更易塑性,能使編制中的珠子排列整齊,而不至於因為過度的拉力使珠子易位。直角編織是由兩頭釣魚線完成的,珠子按照重複的圓圈編織,每一個圓圈完成時,就拉緊釣魚線。仙人掌針編織只需要一頭尼龍線。線的一端就留在開端,另一端編織。在仙人掌針法裏,珠子編織成片的方式很像針織和交叉縫合。事實上,使用交叉縫合技術的圖紙用在串珠編織的仙人掌針法里是不常見的。仙人掌針法的圖紙很容易繪出,因為它們多是縫成片狀,然後合成一片,或者簡單的就是一幅掛毯。直角編織更適用於3D編織,但仙人掌針法的優勢在於能使珠子銜接緊湊,這一點有時在準確完成3D作品時很必要。
歐洲珠飾品
[編輯]歐洲的珠飾品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那時貝殼和動物的骨頭被做成珠子串成項鍊。
十四世紀末期,在穆拉諾,玻璃珠子被做了出來。16世紀出現了法式珠花,18世紀發明了玻璃燈飾。種子珠開始用於刺繡,鈎針編織等眾多的手織工藝。
美國土著珠飾品
[編輯]珠飾品是美國土著典型的藝術形式,但諷刺的是,所用的珠子卻來自於歐洲和亞洲。玻璃珠子在美國的使用已有了5個世紀之久。如今,形式各樣的串珠藝術正在興起。
在五大湖,烏爾蘇拉會的修女們將花朵圖案傳入部落,土著們很快就將圖案應用到了珠飾細工上。[4] 五大湖部落以子彈帶包聞名,製作時間長達一年之久。[5] 30世紀時的高原部落,例如內茲佩爾塞人,改良了珠飾品的勾邊造型,使縫好的一行珠子與如畫般的圖案相得益彰。平原部落都是串珠工藝大師,乃至今日男女的舞會服飾都以風格多樣的珠飾為特點。平原部落和高原部落以珠編馬飾聞名,而近北極的部落,例如甸尼族,編織奢華的珠編花朵狗毯子。[6] 東方的部落有着全然不同的珠飾審美:因努族,米克馬克族和皮那布斯高族以白色珠子做的對稱卷狀,稱為「雙曲」的飾品聞名。[7] 易洛魁族也以「浮珠」珠編聞名,即將線拉緊使得珠子浮於表面,形成淺浮雕的圖案。塔米·拉赫爾便是此藝的當代繼承人。祖尼族的藝人們已經將傳統的三維串珠雕塑發展了起來。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和那亞里特州的慧橋族印第安人在珠飾細工上另闢蹊徑。他們將珠子一個一個貼在塗上松香和蜂蠟混合物的木頭或葫蘆上。[8]
大多數的土著珠飾品都是供給部落用的,但也有為藝術界創造觀賞作品的珠飾工藝家。理查德·阿提遜(基歐瓦-阿帕奇族人)憑藉他的全珠飾木板框架作品而出名,深受印第安和非印第安觀眾的喜愛。 另一位基歐瓦族的珠飾工藝家 ,提瑞·格利福斯,憑藉他有意糅合了傳統和現代圖案的珠飾品(例如穿着匡威高幫鞋的串珠做成的舞者)贏得了最高的榮譽。格利福斯還在鹿皮鞋上縫珠子,並在探索戰爭和美國土著選舉權的主題。[9]
馬庫斯·阿莫曼,喬克托族,當代最有名的珠飾藝術家,是高仿真串珠肖像運動的先驅者。[10] 從19世紀的部落領袖到流行偶像如珍妮·傑克遜和波姬·小絲,都是他作品中的形象。
羅格·阿莫曼,馬庫斯的哥哥,以及瑪莎·貝利(切羅基人),大力復興了東南部的珠飾細工,這種珠飾風格曾一度因部落被迫遷往印第安領土而失傳。他們的珠飾品通常以用白色珠子勾邊為特色,與東南部部落在美洲發現之前所用的貝殼做的珠子和珍珠相似。[11]
傑米·奧庫馬(路易希諾族-休休尼-班諾克族人)憑藉她的珠編娃娃贏得了最高獎項,這些娃娃有以整個家庭為內容的,也有以馬匹和騎馬者為內容的,皆着全珠編的服飾。她所用的威尼斯珠子可以小到22號,大約是一粒沙的大小。[12] 胡安妮塔·賈樓瑩·桑德·福格蒂,朗達·霍利·貝爾以及夏琳·霍利·貝爾都是傑出的珠編娃娃工藝師。
參見
[編輯]- Beetlewing
- French wire
- Jewelry wire gauge
- 髮管
參考文獻
[編輯]- ^ Beadwork. Merriam-Webster. [3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Fernandes, Beverly. Faience Beads from Egypt. http://www.harlequinbeads.com/faience-beads-from-egypt-article. 外部連結存在於
|website=
(幫助) - ^ Broad Collar. http://www.brooklynmuseum.org/opencollection/objects/3453/Broad_Collar#. 外部連結存在於
|website=
(幫助) - ^ Dubin, p. 50
- ^ Dubin, p. 218
- ^ Berlo and Philips, p. 151
- ^ Berlo and Phillips, p. 146
- ^ Hillman, Paul.
- ^ Lopez, Antonio.
- ^ Berlo and Phillips, p. 32
- ^ Berlo and Phillips, p. 87
- ^ Indyke, Dottie.
- Berlo, Janet C.; Ruth B. Phillips (1998). Native North American Art. Oxford Histo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84218-3.
- Dubin, Lois Sherr (1999). North American Indian Jewelry and Adornm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SBN 0-8109-3689-5
- Beads and beadwork. (1996). In Encyclopedia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 Houghton Mifflin. Retrieved January 27, 2014, from http://search.credoreference.com.libproxy.pcc.edu/content/entry/hmenai/beads_and_beadwork/0?searchId=5802633999360673000&resul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