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中國雜誌)
成立或建立時間 | 1月 1915 |
---|---|
出版者 | 中國科學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原產地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作品或名稱使用語言 | 繁體中文、簡體中文 |
受影響自 | 科學 |
官方網站 | http://www.kexuemag.cn/ |
《科學》雜誌是中國科學社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其科學雜誌為模式創辦的雜誌。
歷史
[編輯]1915年1月首期《科學》月刊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刊詞上「科學」與「民權」赫然並列,申明「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
初期以傳播科學知識為主兼發表科學研究成果,例如1928年發表了《中國第四紀人骨之發現》(翁文灝) 、《航空與天氣》(竺可楨)、《在當代物理學中的確定率與因果率》(嚴濟慈)等研究成果。華羅庚1929年和1930年在《科學》雜誌發表了兩篇論文引起學界注意才進入大學畢生從事學術工作[1]。1934年《科學》雜誌轉變為正式的學術刊物,「其宗略規托英國《自然》周刊、美國的《科學》、德國之《自然科學》等雜誌」。 [2]
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1951年5月,處境艱難的《科學》被迫停刊。1957年,在當時「向科學進軍」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口號方針的條件下,科學雜誌曾經以季刊的形式復刊,任鴻雋主持復刊的《科學》編輯工作,由上海的科學技術出版社(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復刊的《科學》雜誌自1957年7月的第33卷第1期至1960年4月的36卷第2期,共有4卷12期。在反右運動中,中國科學社的張孟聞和王恆守被劃為右派。1959年秋,中國科學社理事會提議將社中所有資產上交政府,《科學》請全國科協接辦。1960年5月4日,中國科學社完成向上海科協交接。後來,在全國的一次刊物精簡中,《科學》第二次停刊。
1985年,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的幫助下,組成了《科學》雜誌編委會,周光召任主編,同時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成立了《科學》雜誌編輯部。1985年10月,復刊號《科學》37卷1期出版。復刊後的《科學》雜誌刊號CN31-1385/N。中華人民共和國「復刊」的新的《科學》雜誌成為科普雜誌,已不同於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學術刊物《科學》雜誌,且民國時期之《科學》雜誌為民間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主辦之刊物,並非政府相關事業機構經營的刊物。[3]
民國時期楊杏佛、劉咸、盧於道、張孟聞曾先後為該雜誌主編;1957年至1960年復刊期間,任鴻雋為主編。[4]
參考文獻
[編輯]- ^ 《Sturm氏定理之研究》(1929年12月《科學》第14卷第14期)和《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1930年12月《科學》第15卷第2期)
- ^ 夏建白,《中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科學〉》,《光明日報》2009年2月9日[失效連結]
- ^ 从《科学》杂志创刊看科学发展在中国艰难进程. [2021-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 ^ 上海出版志:大事记(1193年至1928年).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相關條目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科學社(《科學》雜誌官方網站)
- 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90周年紀念
- 夏建白,《中國最早的科學期刊——〈科學〉》,《光明日報》2009年2月9日 [失效連結]
- 王春,《90年幾起幾伏 〈科學〉見證中國科學》,《科學日報》,2005年11月22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中國科學社離去的身影》 ,《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8月10日,第28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傅國湧,《大洋彼岸的 〈科學〉雜誌》,《新世紀周刊》2009年3月5日,第5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尤小立,《任鴻雋和中國科學社對公共領域的拓展——讀〈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 《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10期[永久失效連結]
- 《〈科學〉雜誌與中國科學社史事匯要(1914-1918)》,《科學》(上海)2005年第1期 [永久失效連結]
- 張劍,《三個時代的中國科學社》,《科學文化評論》2005年第2卷第1期
- 張劍,《蔡元培與中國科學社》,《史林》2000年第2期
- 科學社與《科學》:歷史照片
- 老《科學》雜誌目錄 (1915-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