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靖區
綏靖區,簡稱綏區,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特有的地理區劃,與中國共產黨政權作戰區域接近。是在作戰區域或接近作戰地劃成若干綏靖區,設綏靖區司令部和司令官,置於各剿匪總司令部或綏靖公署管轄下,獨掌該區域黨、政、軍、特大權[1]:18。
1946年9月16日,中華民國國防最高委員會於第207次會議通過綏靖區施政綱領及施政之四項辦法[2]。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軍在各地先後成立[1]:18。
國軍的綏靖區與兵團同級,分別下轄若干整編師(1948年10月改稱「軍」),動的為兵團,主要負責機動作戰;靜的為綏靖區,主要負責要點守備。在徐蚌會戰中,國軍第六兵團、第八兵團即是由原第九綏靖區、第四綏靖區改編而來,原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劉汝明即轉任兵團司令官。
沿革
[編輯]1946年10月21日,行政院成立綏靖區政務委員會,專司綏靖區各項工作;又制訂綏靖區綏靖法規,共八條[3]:1072。綏靖區內各縣軍事、民政,均受綏靖區司令官之統一指揮;各綏靖區司令官受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之指揮監督,但在作戰用兵上,則仍依照戰鬥序列之規定,受其上級指揮官之指揮;綏靖區所轄地境,如有關兩省以上之轄區者,該綏靖區司令官應受轄境大之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之指揮監督;綏靖區設民政專員一至三人,督導所屬各縣之民政事宜;設置綏靖區之省份,原有之省政府行署及行政督察專員均撤銷之;綏靖區民政專員之人選,以撤銷後之行政專員中有成績者遴選任用之[4]。11月9日,綏靖區難民急賑總隊成立[3]:1075。各綏靖區司令部內設機要室主任;總務處,處長羅永宜;第一處(人事處);第二處(督察處);第三處(作戰處);第四處(後勤處)。1947年3月20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將台灣省全省分為7個綏靖區,分區清查戶口,辦理連保[5]:8317。4月23日,行政院公佈修正《綏靖區土地處理辦法》第七條條文:綏靖區內之農地,經非法分配者,應由縣政府依本辦法徵收之[5]:8340。4月29日,行政院又決定:「綏靖區內農地,經非法分配者,應由縣府徵收,其地價應依法估價,折合農產物,由中國農民銀行發行土地債券,給予合法所有人,分年償付。該債券以農產物為本位,償付期不得逾十五年。」[5]:8340-8341
1951年8月14日,《修正實施救災準備金暫行辦法》及《綏靖區施政綱領》公告廢止[6]。
各綏靖區司令部
[編輯]第一綏靖區
[編輯]1945年10月成立於無錫。後駐南通,1946年6月向蘇中解放區進攻。
1948年駐南通,轄整編第4、第21師和暫編第23師及交警第15總隊,防守東台、如皋、南通、靖江、泰興、海門等地。
第一綏靖區南通指揮所指揮官顧錫九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部署:
- 第四軍:守備鎮江地區,軍長王作華,副軍長李子亮、參謀長羅曠。
- 第五十一軍:軍長王秉鉞。
- 第一二三軍於太倉集結後,開往松江。
- 江蘇省政府特務團,因行動遲緩,在金壇、溧陽地區被殲滅,團長馮志修被俘。
- 江蘇省保安第二旅,至丹陽附近被擊潰,大部被殲滅。
- 江蘇省保安第一總隊,撤退時總隊長周某單身脫逃,部隊潰散。
- 江蘇省保安第二總隊,其第十一團在吳江地區,情況不了解;第十團26日在宜興張渚被殲,總隊長許少頓被俘。
- 溧陽保安團及金壇保安團亦同時被殲。
第二綏靖區
[編輯]駐濟南。1945年10月在漢口由第四方面軍改編。1946年2月由漢口移至濟南。
第三綏靖區
[編輯]第四綏靖區
[編輯]駐商丘。1945年10月由第2集團軍在許昌改稱。後駐菏澤市,進攻魯西南。
- 司令官:劉汝明
- 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鎮南、宋秀德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四綏區司令官劉汝明,參謀長楊然、副參謀長李誠一,駐青陽縣。轄3個軍:
- 第五十五軍:守備大通。
- 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珍。因行動較緩,在樂平受解放軍截擊,第119師大部被殲,師長張勳亭、參謀長董治良被俘;第143師向上饒以北山區逃竄亦被解放軍包圍,大部被殲,師長閻尚元被俘;第81師逃至弋陽,由副軍長王振聲率領起義。
- 九十六軍
第五綏靖區
[編輯]1945年10月成立於河南開封,參加對中原解放區和魯西南的進攻。1947年11月該綏靖區撤銷。
1948年4月,白崇禧出任華中剿總的總司令,把武漢行轅前進指揮所在河南信陽改編為第五綏靖區。
- 司令官:張軫
- 副司令官:趙子立、朱其平
- 綏靖第3旅:旅長兼信陽警備司令、信陽縣長辛少亭
- 保安第3旅:旅長兼桐柏山區指揮官、確山縣長塗建堂
- 保安第4旅:旅長兼遂平縣長鮑汝澧
- 保安第5旅:旅長兼潢川縣長張繼烈(黃埔四期,張軫的侄子)
- 潢川行政督察專員兼羅山縣長:張玉龍(張軫的外甥)
- 張旭東保安旅
- 趙子立的豫東保安第1、第2旅。
1949年春改編為第十九兵團,下設第一二七軍(塗建堂的第309師和趙子立的2個師)和第一二八軍(第312師張玉龍、第313師鮑汝澧、第314師張繼烈),兵團直屬張旭東獨立師。1949年5月15日,張軫率部2.5萬餘人在金口起義,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
第六綏靖區
[編輯]第七綏靖區
[編輯]1945年10月成立於大冶。後駐武漢。
1949年,七綏區司令張世希
第八綏靖區
[編輯]1945年10月成立於蚌埠。1947年移至合肥。1947年初編為第三兵團第三縱隊,調至山東。1948年轄:整編第46師第188旅,防守津浦路明光、滁縣段;第203師第2旅,防守蚌埠地區;第6綏靖區整編第24師,防守靈璧、泗縣,青陽等地
- 司令官:夏威
- 副司令官:劉和鼎、張淦
第九綏靖區
[編輯]1947年12月在海州成立,轄整編第83、第44師(欠第162旅),共4個旅,防守臨沂、沂水、新安鎮、海州、日照等地。
第十綏靖區
[編輯]1947年12月由整24軍軍部(又稱徐兗綏靖司令部)擴編。駐兗州。轄整編第12師、整編第72師、整編第32師第141旅,共6個旅,駐防津浦路滕縣、兗州、大汶口、泰安段。1948年7月13日在兗州戰役結束時被殲滅。
- 司令官:李玉堂
- 副司令官:楊漢域
- 參謀長蕭圭田,副參謀長陳家垢
- 參謀處
- 政工處 處長曹承彬少將
- 副官處
- 第十綏區地方行政長官李玉堂兼。該長官公署內設有秘書長和兩個處
- 直屬部隊:特務營、通訊連、輸送隊
- 山東保安第一旅:兩個步兵團駐大汶口。1948年6月被殲滅。
- 山東保安第二旅:旅長於樂東。駐蒙陰。撤駐泗水。
- 山東保安第三旅:旅長葛鰲。兩個步兵團駐鄒縣,另一步兵團駐鄒滕兩縣之間兩下店車站。1948年6月6日夜,奉命由參謀長率第一、第三等2個團赴兗州守城。6月15日旅部及第二團、地方保安團等在鄒縣被全殲。
第十一綏靖區
[編輯]1947年12月成立,轄整編第35、第64師,共5個旅,駐青島、城陽、即墨等地;第8軍兩個師防守煙臺、威海衛地區。
第十二綏靖區
[編輯]負責豫北。駐新鄉。
第十三綏靖區
[編輯]駐南陽。
第十四綏靖區
[編輯]1948年3月在阜陽組建。1948年9月中旬撤銷,人員調徐州剿總安置。
- 司令官:李覺
- 參謀長:劉曉雲
- 副參謀長:廖若谷
- 政治部主任:李拔夫
第十五綏靖區
[編輯]1947年10月成立,駐湖北襄樊,轄區為鄂西北地區。
- 司令官:康澤
- 副司令官:郭勛祺
- 副參謀長:易謙(代理參謀長)
第十六綏靖區
[編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1947年12月成立第十六綏靖區。
1949年5月第十六綏靖區改稱第十一兵團,仍以霍揆彰為司令官,副司令官丁德隆、副司令官兼參謀長劉召東。轄蔣當翊第九十七軍、王中柱第一〇三軍。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佈置的任務是:在武(昌)長(沙)公路正面及其以東之湘鄂邊山區,利用地障逐次抗擊解放軍南進,掩護浙贛路方面的左側安全。1949年6月12日該兵團番號撤銷,改編為湘鄂贛邊區綏靖司令部,任總司令兼行政長官霍揆章,所轄2個軍轉隸黃杰第一兵團。
第十七綏靖區
[編輯]1948年夏國民政府以湘西為三湘門戶、川黔咽喉,決定劃為第十七綏靖區,在常德設綏靖區司令部。所轄區域,初為常德、澧縣、桃源、石門等。1948年冬李默庵命令各個縣城從現有的地方武裝中抽調人員和武器,成立「勘亂建國大隊」。
司令官:劉膺古、李默庵(1948年9月任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宋希濂
副司令王育瑛(省軍管區副司令兼)
第十八綏靖區
[編輯]1948年5月成立。管轄寶雞、西安、銅川等關中區域,司令部設在寶雞。1949年初,第十八綏靖區司令部遷至漢中。1949年8月撤銷。
第十九綏靖區
[編輯]1948年5月成立。以陝南為屬區,司令官高桂滋未赴任,由副司令何文鼎代理
1948年12月,劉希程任第十九綏靖區副司令官、兼第十九綏靖區豫西分區司令官、兼國防部暫編第三縱隊(收編的地方武裝6000餘人)司令,河南省政府豫西行署主任兼豫西綏靖區司令。名義管轄範圍是洛陽、南陽、陝州三地區,實際只有陝縣、靈寶、閿鄉三個縣和盧氏、洛寧的一部分。
東北行營各綏靖區
[編輯]- 第一綏靖區:以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孫渡為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指揮93軍守備錦州遼西地區
- 第二綏靖區:石覺,兼任熱河省保安司令,指揮第13軍駐承德及熱河各地。
- 第三綏靖區:趙公武,兼任安東省保安司令,安東省代主席,指揮第52軍駐安東、通化。
- 第四綏靖區:廖耀湘、孫立人先後任司令官。分別指揮新6軍、新1軍駐長春。
- 第五綏靖區:陳明仁,指揮第71軍駐四平。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 (編). 《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 ^ 中央社訊. 《中央日報》 (南京: 中央日報社). 1946-10-12.
- ^ 3.0 3.1 王俯民. 《蔣介石詳傳》.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3.
- ^ 趙諾. 南京國民政府「綏靖區」制度流變述論.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月,Vol.42,No.1. [202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 ^ 5.0 5.1 5.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 ^ 「總統令」 (307). 台北: 總統府. 195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