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罌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罌粟
蘇聯郵票上出現的《紅罌粟》場景
原名Красный мак
編舞第一幕和第三幕:列夫·勒施賴恩(Lev Laschiline)
第二幕:瓦西里·提卡米羅夫(Vasily Tikhomirov)
音樂萊因霍爾德·莫里采維奇·格里埃爾
劇本米哈伊爾·庫里爾科
首演1927年6月14日
蘇聯莫斯科大劇院
首演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角色桃花
蘇聯船長
李山甫
中國巫師
港務長
馬立成(1949年版)
女媧(2010年版)
設計米哈伊爾·庫里爾科
背景設定1920年代的中國

紅罌粟[1](俄語:Красный мак),又名《紅罌粟花》、《紅花》(俄語:Красный цветок),是一部芭蕾舞劇,包括三幕八場和一個尾聲。由萊因霍爾德·莫里采維奇·格里埃爾譜曲,米哈伊爾·庫里爾科創作劇本。該劇創作於1927年,是蘇聯首部現代革命題材芭蕾舞劇。源自該劇的水兵舞在西方家喻戶曉。這也是格里埃爾最為著名的作品。《紅罌粟》前後有過五個主要版本。

歷史

[編輯]

首版(1927)

[編輯]
1927版《紅罌粟》的一個場景

《紅罌粟》首版由列夫·勒施賴恩(第一幕和第三幕)和瓦西里·提卡米羅夫(第二幕)編舞,於1927年6月1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當時在蘇聯統治下更名為第一人民國家歌劇與芭蕾舞劇院)首演。管弦樂團由尤利·費耶(Yuri Fayer)指揮。1928年12月23日,該劇在莫斯科進行了第一百場演出。格里埃爾為增加浪漫的異國情調,特向留學莫斯科東方大學的中共人員取經。扮演女主角桃花的舞蹈家葉卡捷琳娜·格爾采爾也專門向中國藝人學習扇舞和傘舞。[2]

莫斯科大劇院製作的這一版於1928年和1930年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上演,並於1928年、1949年和1958年在薩拉托夫上演。1929年在列寧格勒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上演時,增加了一些舞蹈。阿塞拜疆國家藝術歌劇與芭蕾舞劇院製作的版本於1941年和1950年在高爾基市上演,並於1946年在巴庫上演。基洛夫芭蕾舞團製作的版本則於1949年和1958年上演。

1943年,俄國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將該劇改編為獨幕劇,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公共音樂廳上演。[3]首演於1943年10月9日進行,由伊戈爾·施維佐夫(Igor Schwezoff)改編,鮑里斯·阿倫森(Boris Aronson)負責舞台佈景。當時正值二戰(蘇聯與美國是同盟),邪惡監工李山甫一角換成了日本酒吧老闆,同時俄國舞者群里也包含了英國和美國人。[4]

狐步舞場景,舞台佈景由庫里爾科設計

拉夫羅夫斯基版(1949)

[編輯]

1949年,李奧尼德·拉夫羅夫斯基為《紅罌粟》重新編舞,製作了一個新版。劇本由阿列克謝·耶爾莫拉耶夫(Aleksey Yermolayev)重新編寫,於1949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5]這一版新增了一個角色馬力成,他是苦力們的領袖,而欺壓苦力、調戲桃花的反面角色則改為了美國人。

有辭典稱此版本即已更名《紅花》[6]

邀中共代表觀影風波

[編輯]

這一版首演正值毛澤東訪問蘇聯期間,蘇方計劃邀請他觀看這部旨在謳歌中國革命的紅色經典。但由於中方人員對劇情內容存在不同看法,最終毛澤東等代表團領導[7]未前去觀看此劇[8]。根據朱仲麗(時任駐蘇大使王稼祥的夫人)的回憶,她與戈寶權等觀看了綵排,隨後她向王稼祥匯報了劇情,其中將桃花的身份由舞女理解為妓女,並將劇中的紅罌粟花(即虞美人)解讀作罌粟花。王稼祥認為該劇在講馬列主義是由一個妓女傳播給工人階級,最後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對歷史的歪曲。據稱觀看該劇的其他中國同志亦有不滿[9],此後王稼祥以中國大使館名義向蘇聯外交部提出不滿,但該劇沒有停演。周恩來率領的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後,蘇方又送來該劇戲票,王稼祥於是將此劇情及看法匯報毛澤東。毛澤東令陳伯達前去觀看了解,朱仲麗的回憶中稱不料陳在落幕時報以熱烈掌聲,此事被毛得知後遭到批評。[10][11]也有文獻稱中國代表團抵制該演出而只派了陳伯達前去,演出沉悶收場[12];或稱毛澤東對芭蕾舞劇不感興趣,研究後派陳伯達全權代表[13];還有文獻稱,王稼祥認為該劇內容不妥而勸阻了毛澤東前去觀看,並建議觀看《天鵝湖》[14],陳伯達等隨行人員未有申請擅自前去觀看[15],王稼祥對此不滿並稟報毛[14](另一說陳伯達主動向毛反應[15]),陳伯達向毛匯報時引發不滿[14][15]。隨周恩來代表團的伍修權的回憶中,毛澤東令政治秘書陳伯達和大使館文化參贊戈寶權先去看了此劇,聽聞他們講述的劇情後十分反感並拒絕去看,批評了謝幕時鼓過掌的陳伯達[16]。毛澤東的俄語翻譯師哲的自述則稱,此次觀演他也有去,陳伯達很不高興,表現了中國人的感情[17]劉錚的回憶中,自己與朱仲麗、戈寶權等先行觀看了演出,王稼祥與戈寶權在商議後向毛澤東做出匯報、謝絕蘇方邀請,並以大使名義對該劇提出批評[18]

時任蘇聯駐華大使館參贊、會議譯員費德林的回憶中,毛澤東不出所料的出於某種原因沒有到大劇院,陳伯達等幾名中國同志在貴賓席上觀看了演出,對演出表現出很大興趣並提出很多微妙問題,陳伯達對劇中人物形象提出批評並一度想中途退場,觀看後也對劇名《紅罌粟》提出了意見[19]。觀影后,該劇一度暫時停演,後更名《紅花》繼續上演,其他不變[20]

舞者瑪雅·普利謝茨卡婭的回憶中介紹,蘇聯為毛澤東到來準備了革命芭蕾舞劇《紅罌粟花》,因不確定毛的抵達時間而安排輪班、隔天上演該劇。此後突然通知她,於次日(1950年2月13日,星期一)為毛澤東表演《天鵝湖》。毛澤東指定了該劇目並對表演感到滿意。[21]

歷史文獻顯示,安·維辛斯基於1950年2月3日在會談中建議毛澤東和周恩來觀看芭蕾舞劇《紅罌粟花》,周恩來表示以後告之[22]

中方代表人員認為該劇內容及手法歪曲了中國革命的形象[7][15]。也有觀看者認為其劇情和服裝脫離中國實際[23][9][24],但整體基調同情中國工人,舞技優異[9][24][25]。曾看過該劇的中國外交官李景賢認為,該劇內容確有不妥,王稼祥當時處置得當,但蘇方邀請可能不存惡意,僅為雙方藝術思維不同[26]

紅花(1957)

[編輯]

1957年,瓦西里·提卡米羅夫和庫里爾科為該劇編排了一部加長版。劇名更名為《紅花》以避免聯想到鴉片(據稱由郭沫若建議)[27][28][29],場景數量由8場增加到13場。這一版於1957年11月2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

安德羅索夫版(2010)

[編輯]
2010年2月12日在羅馬演出的情景

2010年2月12日,由尼古萊·安德羅索夫(Nikolay Androsov)編舞的《紅罌粟》新版在羅馬歌劇院上演。艾琳娜·普利蒂(Elena Puliti)負責舞台佈景和服裝,安德烈·安利切諾夫(Andre Anichanov)擔任指揮,畢普·曼內加蒂(Beppe Menegatti)導演。這一版新增一個角色女媧,負責保護桃花免受帝國主義侵害。2015年6月13日,在頓河畔羅斯托夫的羅斯托夫國家歌劇與芭蕾舞劇院上演了新製作的版本。

瓦西里耶夫版(2010)

[編輯]

同樣是在2010年,為紀念扮演桃花的加林娜·烏蘭諾娃誕辰100周年,由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編舞(並負責編劇和舞台佈景)的新版於11月23日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芭蕾舞劇與歌劇院上演。這一版由瑪莉亞·沃斯卡雅(Maria Vol'skaya)負責服裝,阿納托利·切爾普諾伊(Anatoly Chepurnoy)任音樂導演兼指揮。

其他演出

[編輯]

劇情

[編輯]

這部芭蕾舞劇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某海港。來自許多國家的船隻都停靠在這個海港。一艘蘇聯船隻的船長注意到一群苦力,他們在港務長的殘忍驅使下工作極其勞累。

一天晚上,美麗的舞女桃花在給這艘船上的水手們跳舞時,注意到蘇聯船長正試圖拯救這些苦力。船長的善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她給了他一朵紅罌粟花示愛。

當桃花的未婚夫李山甫得知情況後,妒火中燒,他命令她殺死船長。桃花拒絕了,並為了保護船長而犧牲,她在一場騷亂中被李山甫殺害。臨死前,她把一朵象徵着愛與自由的紅罌粟花送給一個中國小女孩。

結構

[編輯]

第一幕

[編輯]
  • 第一場
  • No. 1 序幕
  • No. 2 蘇聯船隻卸貨(苦力在勞作)
  • No. 3 酒館
  • No. 4 「不適的」女子之舞
  • 「不適的」女子退場
  • No. 5 桃花出場
  • No. 6 扇子舞
  • No. 7 扇子舞之後
  • No. 8 酒館跳舞
  • No. 9 李山甫出場
  • No. 10 苦力在勞作
  • No. 11 人群在騷動。蘇聯船長出現。
  • No. 12 蘇聯水手在幹活
  • No. 13 桃花、船長與李山甫
  • No. 14 金手指舞
  • No. 15 桃花退場
  • No. 16 苦力的勝利之舞
  • No. 17 各國水手舞
  • No. 18 蘇聯水手舞 — 俄國歌曲《小蘋果》

第二幕

[編輯]
  • 第二場
  • No. 19 序幕
  • No. 20 鴉片館
  • No. 21 中國女子舞
  • No. 22 中國女子退場
  • No. 23 密謀
  • No. 24 桃花的焦慮
  • No. 25 桃花抽鴉片
  • 第三場
  • No. 26 桃花的夢境
  • No. 27 慢板舞(四女神)
  • No. 28 a) 隨從 b) 劍舞
  • 第四場
  • No. 29 鳳凰
  • No. 30 鳳凰慢板舞
  • 第五場
  • No. 31 蝶舞與蓮舞
  • No. 32 E大調大慢板舞
  • No. 33 罌粟舞
  • No. 34 鳳凰變奏
  • No. 35 桃花變奏(木琴獨奏)
  • No. 36 江湖騙子舞
  • No. 37 終曲
  • No. 38 紅帆船

第三幕

[編輯]
  • 第六場
  • No. 39 序幕
  • No. 40 查爾斯登舞
  • No. 41 碟舞之前
  • No. 42 碟舞
  • No. 43 碟舞之後
  • No. 44 報幕者與江湖騙子出場。中國戲院出現。
  • No. 45 報幕
  • No. 46 魔鬼舞
  • No. 47 報幕
  • No. 48 絲巾舞
  • No. 49 報幕
  • No. 50 傘舞
  • No. 51 報幕
  • No. 52 綢帶舞
  • No. 53 中國戲院消失
  • No. 54 波士頓華爾茲
  • 第七場
  • No. 55 密謀
  • No. 56 桃花與船長
  • 第八場
  • No. 57 波士頓華爾茲
  • No. 58 綠茶
  • No. 59 中式杯子舞
  • No. 60 戈伯萊之舞
  • No. 61 警報
  • No. 62 啟航
  • No. 63 拿起武器的苦力
  • No. 64 騷亂
  • No. 65 桃花之死

尾聲

[編輯]
  • No. 66 尾聲

1929年列寧格勒版增加的舞蹈

[編輯]
  • A大調變奏
  • B大調變奏
  • 四獨奏變奏
  • G大調變奏
  • 怪異舞
  • 中國將軍(兒童舞)
  • 小鼓之舞
  • 女孩 — 美式舞
  • 波士頓華爾茲

角色

[編輯]
  • 港務長 — 列夫·勒施賴恩(1927)和伊凡·西多羅夫(Ivan Sidorov,1927)、阿列克謝·巴爾瓦(Alexei Bal'va,2010)
  • 蘇聯船長 — 阿列克謝·D·保爾加科夫(Alexeï D. Boulgakov)和米哈伊爾·杜特科(Mikhail Dudko,1927)、亞歷山大·拉丹斯基(Alexander Radunsky,1949 & 1957)、弗雷德里克·富蘭克林(Frederic Franklin,1943)、盧卡什·艾巴拉哈姆揚(Lukash Abrahamyan,2007)、伊戈爾·耶夫拉(Igor Yebra,2010)、維托·馬茨奧(Vito Mazzeo,2010)、維亞切斯拉夫·卡普斯京(Vyacheslav Kapustin,2010)
  • 桃花(音譯,另有譯陶華[30]),舞女 — 葉卡捷琳娜·格爾采爾(1927)、維克托莉娜·克里格(Viktorina Kriger,1927)、加林娜·烏蘭諾娃 (1949 & 1957)、奧爾加·列比申斯基雅(Olga Lepeshinskaya,1949)、亞歷山德拉·丹尼洛娃(Alexandra Danilova,1943)、奧克薩娜·庫切魯克(Oksana Kucheruk,2010)、蓋亞·斯塔克莫利(Gaia Straccamore ,2010)、安娜·奧爾(Anna Ol,2010)
  • 李山甫,桃花的未婚夫 — 伊凡·斯莫特索夫(Ivan Smoltsov,1927)、謝爾蓋·科倫(Sergey Koren,1949 & 1957)、阿列克謝·耶爾莫拉耶夫(1949)、維托·馬茨奧(2010)、曼努埃爾·帕魯契尼(Manuel Paruccini,2010)、伊凡·卡那烏可夫(Ivan Karnaukhov,2010)、法魯克·魯茲馬托夫(Farukh Ruzimatov,2015)
  • 酒館和鴉片館掌柜 — L·K·馬茲卡夫維奇(L. K. Matzkevitch,1927)
  • 江湖騙子 — V·A·雷亞索夫(V. A. Riabtzov,1927)
  • 苦力的工頭 — A·V·奧爾洛夫(A. V Orlov,1927)
  • 中國密謀者 — M·V·奧爾洛夫(M. V. Orlov)和I·F·布洛海恩(I. F. Blokhine,1927)
  • 中國戲院的報幕者 — 格爾伯(Gherber,1927)
  • 中國巫師 — 阿薩夫·梅薩爾(Asaf Messerer,1927)
  • 馬力成,1949年版新增 — 尤里·康特拉托夫(Yury Kondratov,1949 & 1957)、米哈伊爾·伽博維奇(Mikhail Gabovich,1949)、達米亞諾·蒙格利(Damiano Mongelli ,2010)
  • 女媧,2010年版新增 — 卡拉·弗拉奇(Carla Fracci)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大辞海 第20卷 音乐舞蹈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12: 348. ISBN 978-7-5326-4555-8. 
  2. ^ 《红罂粟》照耀中国.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6). 
  3. ^ "The Red Poppy: The Ballet Russe Collect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3-03. Butler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Dance.
  4. ^ Anderson, Jack. The One and Only: The 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 Dance Books Ltd (2010).
  5. ^ Koegler, Horst.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6. ^ 廖綱源. 红花·友谊——介绍芭蕾舞剧《红罂粟花》. 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1988, (01)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7. ^ 7.0 7.1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 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实录 第4卷. 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03: 186. ISBN 978-7-80098-438-9. 
  8. ^ 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毛泽东、斯大林与莫斯科大剧院. 美國之音. 2011-10-10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9. ^ 9.0 9.1 9.2 夏衍全集 16 书信日记. 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5-12: 302. ISBN 978-7-5339-2046-3. 
  10. ^ 朱仲麗. 难以忘却的昨天:王稼祥小传. 鷺江出版社. 1987-07: 37–39. ISBN 7-80533-009-3 (中文(中國大陸)). 
  11. ^ 朱仲麗. 黎明与晚霞 王稼祥文学传记.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86-12: 367. CSBN 10185·144. 
  12. ^ 郭文韜. 开国前后.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叢書.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3-10: 194. ISBN 978-7-80590-732-1. 
  13. ^ 王朝柱. 开国领袖毛泽东. 王朝柱經典作品.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9-09. ISBN 978-7-5104-0471-9. 
  14. ^ 14.0 14.1 14.2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与王稼祥 尹家民. 高层寒暑. 《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 北京: 現代出版社. 2014-05: 36. ISBN 978-7-5143-2676-5. 
  15. ^ 15.0 15.1 15.2 15.3 孫明山. 历史瞬间 3. 北京: 群眾出版社. 2004-03: 166. ISBN 978-7-5014-3096-3. 
  16. ^ 《緬懷毛澤東》編輯組. 缅怀毛泽东 下 第2版.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01: 56. ISBN 978-7-5073-3722-8. 
  17. ^ 師哲口述; 師秋朗筆錄. 我的一生 师哲自述.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07: 338. ISBN 978-7-01-003321-1. 
  18. ^ 王稼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01: 131. ISBN 978-7-5073-2237-8. 
  19. ^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续编.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2-05: 176-178. ISBN 978-7-224-01844-8. 
  20. ^ 斯大林与毛泽东 尼·特·费德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 总第15辑.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編輯部,李其慶主編;翟民剛,趙國順副主編. : 139-142. 
  21. ^ 普麗賽茨卡婭. 我,玛雅·普丽赛茨卡娅. 徐思躍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09: 116. ISBN 978-7-108-03141-9. 
  22. ^ 近代史资料文库 第3卷. 莊建平.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 754-755. ISBN 9787806788011. 
  23. ^ 張庚. 张庚日记 1 1951-1962.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7-09: 3. ISBN 978-7-104-04532-8. 
  24. ^ 24.0 24.1 李寧.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江蘇文庫·研究編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03: 281. ISBN 978-7-214-22628-0. 
  25. ^ 王彬. 俄罗斯芭蕾历史经验研究. 舞學文叢.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7-03: 90. ISBN 978-7-103-05318-8. 
  26. ^ 李景賢. 我所知道的苏联 俄罗斯政要. 外交官親歷叢書.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5-06: 44. ISBN 978-7-5060-8134-4. 
  27. ^ 朱立人. 世界芭蕾史纲. 舞學叢書.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06: 178. ISBN 978-7-104-00665-7. 
  28. ^ 朱立人. 西方芭蕾史纲.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05. ISBN 978-7-80553-940-9. 
  29. ^ 王曉玲. 艺术类高校舞蹈艺术发展趋势与舞蹈鉴赏.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9-03: 200-201. ISBN 978-7-313-20594-0. 
  30. ^ 畢明輝. 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 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7-07: 32. ISBN 978-7-80692-30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