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色的托洛茨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虹色的托洛茨基》(日語:虹色のトロツキー)為安彥良和所創作的日本漫畫作品。該作品自1990年11月至1996年11月連載於漫畫雜誌《月刊コミックトム日語コミックトム》。[1]:199-200

該作品以滿洲國為舞台,主人公烏木博爾特是一名混血青年,故事以日本將領石原莞爾將流亡墨西哥的托洛茨基招募至建國大學的計劃(托洛茨基計劃)為背景[2]:288,講述主人公在參與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民族認同的故事。[1]:199-200該作品有3個版本的單行本,分別爲潮出版社初本、中央公論新社文庫本以及雙葉社出版的愛藏版

創作背景[編輯]

故事中涉及的史實人物:左圖為托洛斯基,右為石原莞爾。需注意的是托洛斯基從未正式出現在本作之中,而是作爲一個主題存在。

漫畫家安彥良和在1988年動畫電影《金星戰記日語ヴイナス戦記》製作完成後,希望此後的作品不再有明顯的動畫作品風格,開始創作以日本古代史為題材的漫畫作品。[1]:138-139此後他接觸到了雜誌《月刊コミックトム日語コミックトム》,並決定在此雜誌上發表作品。[3]:500,501

開始構想作品時,安彥希望能夠有別於「控訴被害與非正義的受害者視角」作品和歡樂基調的「馬賊系」作品,決定「將視點置於等身大的主人公身上,並且展現滿洲的政治」。[4]:285-289這部作品以二戰前夕的滿洲國作為舞台,主角在各種敵我、左右派勢力之間輾轉周折,從而在故事裏能展現出複雜的局面。[5]:268

在構想作品的過程中安彥因涉及建國大學作爲背景,故有採訪到建國大學校友,他在參考當年資料後產生更深入的興趣,曾一度考慮將作品改為以建國大學作為舞台的青春作品,但顧及已有構想,難以割捨眾多內容而作罷。安彥曾經考慮將滿洲國滅亡、國共內戰囊括進作品終盤,可想到主人公難以承載如此多的歷史,最終選擇以諾門罕事件作為結尾。[4]:285-289

本作最初擬定的題名是《將軍與托洛茨基》(日語:将軍とトロツキー,將軍指石原莞爾),出版社方面表示托洛茨基用在作品名里太過嚴肅,安彥說明該作品並非托洛茨基傳記,最後修改了作品名。安彥堅持使用比較嚴肅的作品名是為了表達自己創作此作品的嚴肅態度(並非創作過動畫作品之後的變相休息),[1]:138-139也是為表達自己作為創作者嚴肅地涉及泛亞主義題材的態度。[6]

故事內容[編輯]

本書故事開始於1939年6月,日蒙混血青年烏木博爾特作爲特別研修生進入滿洲囯國立建國大學學習。其家人在他幼年時被流亡的托洛斯基屠族,並失去兒時的記憶。烏木博爾特因其族裔與身份認同而同周遭格格不入,常與他人產生衝突。他從其監護者日本關東軍大將石原莞爾與合氣道大師植芝盛平處得知,他已故父親,陸軍中尉深見圭介曾參與日本陸軍的大陸行動,烏木博爾特認爲父親經歷可能與失憶原因有關。

石原莞爾後因病回國修養,烏木博爾特監護落於前者部下辻政信。石原原本利用烏姆博爾特的記憶以實現「托洛斯基計劃」,但將他納入建國大學體制某種程度上是爲他成爲陰謀下的犧牲者的補償,不過辻政信則完全將他視作棋子。而後,烏木博爾特違抗辻政信指令,回到自己的故鄉,相遇兒時玩伴賈姆茨[註 1]——現化名為「孫逸文」抗日運動參與者,以及協同孫逸文作戰的錫伯維吾爾混血[註 2]女青年麗花。三人相遇後一拍即合,相互承諾今後以「同志」身份交流情報。烏木博爾特隨後回到建國大學,見到一群對滿洲國現狀不滿的日本裔學生,當烏木博爾特聽到一人吟誦日本已故歌人若山牧水的名句後,大徹大悟,決定返還並潛伏於托洛斯基計劃,尋找失去的記憶。

評價[編輯]

評論家呉智英日語呉智英認為該作品以滿洲國為題材,與作者出身於同樣作為開拓地的北海道有關;而作品中關於泛亞主義的描寫受到了中國文學研究者竹內好的影響。[1]:70,71

漫畫原作者[註 3]、批評家大塚英志讚揚了作品中對滿洲的猶太人問題的涉獵、作畫技術、戰後民主主義價值觀,稱此安彥為「最接近手塚治虫的正統派漫畫家」。[2]:288

東洋史學家塚瀬進日語塚瀬進關於1990年代此作品和山崎豐子的小說《大地之子》博得的人氣,認為其原因是「滿洲國並非已被日本人所忘卻的彼方,而是存在於內心的角落、不可磨滅的。」[7]:6

社會學家筒井清忠認為,本作嘗試描繪了已有的以滿洲國為背景的作品所未能描述的如阿拉伯紋樣一般細密交錯的線索;以建國大學為主軸,將豐富多彩的人物關係圍繞托洛茨基而展開的故事結構具有魅力。[8]

註釋[編輯]

  1. ^ 可能是蒙古語ᠵᠠᠮᠴᠣ西里爾字母жамц
  2. ^ 原作中對錫伯的概念表述與現實不同,在八卷版的第五卷中提及錫伯是一種蒙古人
  3. ^ 「原作者」指創作漫畫但不進行作品具體作畫工作的人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特集 安彦良和 『アリオン』から『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THE ORIGIN』まで. ユリイカ (青土社). 2007-09. ISBN 978-4-7917-0167-4 (日語). 
  2. ^ 2.0 2.1 大塚英志. 戦後まんがの表現空間 記号的身体の呪縛. 法藏館. 1994-07-10. ISBN 978-4-8318-7205-0 (日語). 
  3. ^ 安彥良和. 再刊によせて. 愛蔵版 虹色のトロツキー 1. 雙葉社. ISBN 978-4-5753-0216-5 (日語). 
  4. ^ 4.0 4.1 安彥良和. 物語の終わりに. 虹色のトロツキー 8. 中央公論新社. ISBN 978-4-1220-3722-9 (日語). 
  5. ^ 安彥良和. 満州建国大学の青春 副題〜わたくしはなぜ『虹色のトロツキー』というマンガを描くのか. マルコポーロ (文藝春秋). 1994,. 1994年2月號: 268 (日語). 
  6. ^ 安彥良和. 安彦良和氏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 サブカルチャー 裏街道からのまなざし 『原点 THE ORIGIN 戦争を描く、人間を描く』(岩波書店)刊行を機に. 訪談 with 杉田俊介. 読書人. 2017-04-20 [2018-08-25]. 週刊読書人ウェブ.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日語). 
  7. ^ 塚瀬進. 満州国 「民族協和」の実像. 吉川弘文館. 1998-12: 6. ISBN 978-4-642-07752-1 (日語). 
  8. ^ 筒井清忠. 読書 虹色のトロツキー 全8集.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社). 1997-03-09: 12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