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負染色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負染色法(Negative stain)是一種染色方法,常用於不透光液體標本的鏡檢。由於其染色處理過程並非針對菌體本身,故又稱「襯托染色法」、「間接染色法[1]。在負染色法中,標本不需要熱固定,細胞不會因為化學藥物的影響而變形,對於不易染色的細菌病毒也能觀察[1]

染色原理

[編輯]

負染色法需要使用酸性染料來染色,如伊紅苯胺黑英語Nigrosin。因為細菌體表面帶負電,而酸性染料的色原也帶負電,所以色原只能將背景染色,才能使沒有染色的細胞很容易的被觀察到。一些染色劑,如四氧化鋨和鐵氰化鋨,化學活性非常強。作為強氧化劑,它們主要與交鍵類脂和不飽和碳碳鍵反應,從而改變樣本組織的生物膜特性並將其染色[2]

染色劑

[編輯]

透無線電子顯微鏡來說,原子所帶電子的不透明度與其原子序數有關,也就是和核外電子數有關。所以應選擇有較強的電子散射能力且易被生物吸附的試劑作為負染色劑,一些常用的負染色劑有鉬酸銨乙酸鈾酰甲酸鈾酰磷鎢酸四氧化鋨、鋨鐵氰化鉀等[3]

使用負染色法可以看到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結構。該方法主要用於觀察病毒、細菌、細菌鞭毛生物膜等結構,這些結構的電子散射能力均較低[4]

染色過程

[編輯]

亮視野顯微鏡術英語Bright field microscopy中通常使用黑色染料(如苯胺黑)進行負染色。如將載玻片上濕的細菌培養物標本與負染色劑混合再進行乾燥後觀察。用顯微鏡觀察細菌菌體或它們的孢子時,會發現圖像的背景很暗,而菌體很明亮,這也是負染色法的名稱來由。如果沒有合適的染料,也可以使用普通的防水記號筆來進行負染色[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負染色. 東吳大學. [200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2. ^ M. A. Haya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electron microscopy: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5–61 [2009-08-18]. ISBN 05216328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4). 
  3. ^ D. Chadwick. Role of the sarcoplasmic reticulum in smooth muscle. John Wiley and Sons. 2002: 259-264. ISBN 0470844795. 
  4. ^ Bozzola, John J.; Russell, Lonnie D. Specimen Preparation fo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or biologists. Sudbury, Mass.: Jones and Bartlett. 1999: 21–31 [2009-08-18]. ISBN 9780763701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5. ^ S. Woeste and P. Demchick (1991). Appl Environ Microbiol. 57(6): 1858-1859.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200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