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邵宏淵(?—?),南宋將領,河北東路大名府[1],曾抵禦金帝完顏亮入侵,也是隆興北伐的主倡者及主要統兵將領之一,但與另一主將李顯忠不合,間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

生平[編輯]

早期[編輯]

建炎四年(1130年)為鼎澧鎮撫使程昌禹裨將。善用長刀,有關馬之勇,曾以百餘騎搴旗,身先士卒。變軍劉超從京西陸梁來犯,窺伺湖南,進犯澧陽,巡邏兵四出,被邵宏淵進逼於鎖石岡迎擊擊退。邵宏淵對都監孫某說,敵軍後必再來,敵眾我寡,但叛軍已經氣衰了。於是把自己拿的刀給孫某讓他披甲駐馬石岡嚇唬敵軍,自己騎馬去見程昌禹,催促他率軍渡河。不久變軍大批來到,望見孫某挺刀站在岡阜上東西指麾,以爲是邵宏淵,擔心有伏兵,果然不敢犯,於是燒城北七里街,改屯城西。程昌禹趕到澧州,變軍來攻,蟻附登城,程昌禹、邵宏淵、弓兵龔亨從東角踏淺水處渡澧江奔武陵。變軍得城但缺糧,出去尋找糧食時,邵宏淵單馬遭遇變軍將領張橫,張橫鬆手,馬跑了,於是用巨斧向邵宏淵投擲,被邵宏淵阻擋後斧頭砍入樹木拔不出來,邵宏淵仗着自己有力氣,跳向前想活捉張橫,但勢均力敵,一同落馬,張橫壓住邵宏淵,捏他的陰部。邵宏淵抓住木樁想借力起身,兩人都筋疲力盡,勝負未分。邵宏淵的親兵趕到抓住張橫。邵宏淵擔心張橫凶暴,斷了他的手獻給程昌禹。程昌禹知道張橫素有勇名,命給張橫喝酒,想救活再任用。邵宏淵說「賊無用」於是殺了他。劉超從此不敢再冒犯武陵[2]

邵宏淵為韓世忠所薦,授閣門舍人[3]

紹興十五年(1145年),福建措置盜賊官張淵厭惡所部統領官邵宏淵性質直而喜功,不任用,且記恨他曾當眾頂撞,杖責一百,貶為普通士兵。邵宏淵的門客鐘鼎去行在上書申辯,左僕射秦檜怒,羈押鐘鼎[4]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拱衛大夫、忠州防禦使、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邵宏淵為殿前司前軍統制[5]。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九月,調任添差荊湖北路馬歩軍總管。殿中侍御史汪澈奉詔薦邵宏淵「奮不顧身,真萬人敵」,十二月,邵宏淵改江東總管[6]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御駕親征南宋,十月,侍衛步軍司右軍統制邵宏淵率左右二軍到真州。宋建康都統制王權兵敗,自稱誘敵深入,建議令邵宏淵出其右,池州都統制李顯忠出其左夾攻,尚書右僕射朱倬、參知政事楊椿信以為真,被中書舍人虞允文否決。隨後得報王權果然就是兵敗[7]

金統軍蕭琦進犯真州,邵宏淵正醉酒,聞報大驚,率眾迎戰於胥浦橋,自己在橋東沒有親自參戰,命將官三人拒敵。金軍載草掘土填河渡河,三將官都戰死。邵宏淵率親隨軍入城閉門,軍人奔逃,邵宏淵毀閘板退兵沿河駐紮在楊子橋,真州陷落。金軍不入城,進犯揚州[8]。真州和揚州的百姓以訛傳訛,稱多虧邵宏淵攔住金軍,甚至還傳言邵宏淵數次騎馬殺入敵陣、血污滿身,乃至請求為他立祠。金軍屯於平山堂下,邵宏淵在楊子橋南毀橋板渡河[7][9][10]

十一月,邵宏淵遣統領崔皋與金軍戰於定山,敗之。宋高宗以親衛大夫、常德軍承宣使、侍衛步軍司右軍統制邵宏淵為池州都統制[8]。當月,虞允文主持禦敵,御營宿衛使楊存中、淮東制置使成閔、邵宏淵諸軍皆聚京口,不下二十萬,只有海鰍船不滿百,半數是裝兵器的船。御前諸軍都統制李顯忠和邵宏淵一同禦敵,完顏亮無法過江。當月,完顏亮遇弒,金軍退兵[11]。樞密院發檄文令所有采石一帶留下軍馬由池州都統制邵宏淵暫時管領。邵宏淵從蕪湖率親兵到采石,又回到蕪湖,於大信、裕溪河口設置防禦工事[7]。十二月,李顯忠、邵宏淵安定淮西並報捷[12]

當時人也有認可邵宏淵在真州胥浦橋確有戰功(詳見下文「評價」)。後來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邵宏淵在真州胥浦橋打敗金軍的戰鬥被列為中興十三戰功之一[3][13]

隆興北伐[編輯]

隆興元年(1163年),金將蒲察徒穆及泗州知州大周仁屯虹縣,都統蕭琦屯靈壁,積糧修城,準備南攻。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張浚想先發制人。主管殿前司李顯忠、建康都統邵宏淵獻計攻取二城,張浚上奏,孝宗認可。尚書右僕射史浩不肯,孝宗就繞過三省直接下令。史浩憤而辭職,被外放知紹興[14]。四月,張浚命邵宏淵率軍到盱眙。五月,邵宏淵從泗州出兵攻打虹縣,遭金軍抵抗。工部侍郎張闡擔心李顯忠、邵宏淵深入無援,奏請增兵殿後[15]。李顯忠攻克靈壁,遣靈壁降卒說服大周仁及蒲察徙穆出降。邵宏淵恥於未能自己立功,又有投降千戶控訴邵宏淵部卒奪其佩刀,李顯忠立斬當事部卒,二將因此愈發不和[16][17][18]

六月,李顯忠擊敗宿州金軍,邵宏淵到後說「招撫真關西將軍也」。李顯忠閉營休整想籌劃攻城,邵宏淵等不從。李顯忠引麾下楊椿上城,開北門,很快破城。邵宏淵等殿後,被催促後才渡濠登城,於是收復宿州。中原震動[19]。邵宏淵想發倉庫犒士卒,李顯忠不同意,移軍出城,僅以現錢犒軍,士兵都不悅[16][18]

李顯忠與金人戰於宿州,喊邵宏淵合力夾擊,邵宏淵按兵不動,又說:「正值盛夏,在清涼處搖扇子還來不及,何況在烈日中披甲苦戰呢?」李顯忠失利,邵宏淵所部建康府前軍統制王拱及中亮大夫朱贇戰死[20]。建康中軍統制周宏及邵宏淵之子邵世雄(一作邵世雍)、殿前司統制官左士淵、統領李彥孚等逃歸,軍隊逃跑時堵在城門,有的爬城牆逃跑,又遭到金軍射擊,多摔死在城下。宋孝宗加邵宏淵檢校少保寧遠軍節度使、招討副使。殿前司統制官張訓通、馬司統制張師顏、池州統制荔澤、建康統制張淵等七人、統領官十二人見李、邵不合,逃走。金軍攻城,李顯忠建議諸軍成掎角之勢自城外掩擊,則可全殲敵軍生擒敵帥,河南之地指日可復。邵宏淵卻說金軍又增新兵二十萬來戰,再不退兵恐有不測。李顯忠知邵宏淵無固守之意,自己難以獨自作戰,嘆道這是天意不讓他收復中原。李顯忠、邵宏淵軍大潰於符離,到濠州[16]。張浚和先前贊成張浚北伐的侍御史王十朋都彈劾自己[21],孝宗大怒,起居郎胡銓上疏不要因小敗沮喪[22]。當時歸罪於南宋開戰,張闡卻認為是諸將違背節度且無援兵才戰敗,孝宗也認可[15]。先前認為不可大舉北伐的禮部侍郎參贊都督府軍事陳俊卿退保揚州[11]。當月,邵宏淵降階官為武義大夫,建康都統制職務依舊[17][18][23]。孝宗想起兵部侍郎周葵先前上書反對大舉北伐,拜為參知政事[24]

後事[編輯]

隆興二年(1164年)五月,江西總管邵宏淵被貶為靖州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並追回其曾盜用的庫錢[18][23]

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邵宏淵奉旨提兵平亂,作戰不利,上表待罪。乾道四年(1168年)七月,孝宗下詔稱此敗是因為諸將不和,邵宏淵無罪,遷為建康軍都統制[25]。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邵宏淵上《拜謝狀》。

評價[編輯]

  • 范學輝《宋金紹興辛巳戰事新探——以南宋三衙諸軍為中心》根據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張浚說:「契勘御前諸軍都統制邵宏淵昨引兵三千人,於真州六合縣迎遏金賊數萬之眾,致揚州闔境百姓並獲濟渡。本州見立生祠,望賜褒嘉,以為激勸。」[26]和隆興二年(1164年)六月邵宏淵獲罪後,侍御史周操在《論毀邵宏淵廟奏》說:「竊聞邵宏淵於紹興辛巳逆亮南侵之際,以孤軍邀虜於真州境,接戰連日,遂使揚州居民得免傷殘之害,所以真、揚兩州,各為立廟,出於眾人之公願。宏淵豈能以聲音笑貌致之?此宏淵之功不可掩者也。」等,認為邵宏淵在真州胥浦橋之戰確實功不可沒,後來失勢才被政敵抹黑為戰時醉酒。如邵宏淵當時望風而逃未能阻攔金軍,金軍可能搶佔揚州,令劉錡的宋軍進退維谷。而邵宏淵也因為此戰聲名鵲起。
  • 明朝商輅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認為二將不合之罪在邵宏淵,但邵宏淵建議用倉庫犒軍是對的,李顯忠卻懷私憤不從,因而加劇了邵宏淵的不滿,所以也有過失[27]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