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7年11月20日)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是埃及學者艾哈邁德·愛敏所著,編撰於20世紀上半葉,共八冊。該書內容涉及範圍甚廣,包括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活動、教派發展等方面,是為研究伊斯蘭歷史文化的重要史籍。而中文翻譯本,則由80年代起,由北京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至今。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的編撰
[編輯]原因
[編輯]艾哈邁德·愛敏是重要的伊斯蘭學者,並曾學習西方思想。他鑽研學術以後,感到許多阿拉伯文著作,在東方不易找到,在西方郤得到翻譯和印行。另外,西方學者的有關伊斯蘭學問的譯著及詮釋中,往往出現錯誤,有的出自無心,有的蓄意歪曲。艾哈邁德·愛敏便決心整理古籍,著書立說。[1]
過程
[編輯]公元1926年,艾哈邁德·愛敏在開羅大學任教後,與友人塔哈·侯賽因及阿巴底分工合作,編寫多卷本的阿拉伯伊斯蘭歷史文化著作,由阿巴底寫政治史,塔哈·侯賽因寫文學史,艾哈邁德·愛敏寫文化史。後來,僅艾哈邁德·愛敏堅持下去,他在浩如煙海的阿拉伯史料中鑽研考證,於去世(公元1954年)前不久基本完成了這部史籍。[2]
內容
[編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共分八冊,每冊都按不同的伊斯蘭歷史發展時期進行論述:
- 第一冊(黎明時期),載述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社會、文化、學術、宗教活動,以及伊斯蘭初期的法律、教派及它與希臘、羅馬、波斯文化的關係。
- 第二冊(近午時期)第一卷,闡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750年-847年)百年間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 第三冊(近午時期)第二卷,詳細介紹了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百年間的清真寺教育及學術文化活動。
- 第四冊(近午時期)第三卷,闡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即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教義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各個伊斯蘭教派系的發展史。
- 第五冊(正午時期)第一卷,闡述公元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阿拔斯王朝步入衰落階段,而伊斯蘭文化卻發展至鼎盛的歷史。
- 第六冊(正午時期)第二卷,描述及分析了公元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經注學、聖訓學、教法、歷史學等方面的發展,以及各學科的代表人物。
- 第七冊(正午時期)第三卷,是安達盧斯(Al-Andalus,即伊比利半島)的專輯,闡述了倭馬亞王朝征服安達盧斯至阿拉伯人被逐的8個世紀(公元711年-1492年),安達盧斯的學術發展、社會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歷史。
- 第八冊(正午時期)第四卷,考察及介紹伊斯蘭主要教派什葉派、遜尼派等在阿拔斯王朝後期的發展及分歧,以及它們的主要教義、名人及文學等。另外,在該冊的附錄中介紹了伊斯蘭曆6世紀(公元12、13世紀至近代啟蒙時期的學術及宗教活動等,並且探析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衰落的原因。
學術價值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2007年11月24日) |
在阿拉伯學術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獲得甚高的評價,學者們認為它「是用最可靠的史料寫成的,文字暢達,見解精闢」(穆斯台法·西哈比);「本書對阿拉伯、穆斯林的學術、思想、文化……的發展,作了前無古人的研究與論述」(豪哈桑·贊雅特);「這部巨著是考察伊斯蘭文化的燈塔」(愛哈邁德·福瓦德);「讀了這部巨著,你可以從那些大量的考據與研究的背後,看到抹去了阿拉伯思想面貌上的灰塵後,顯露出來的阿拉伯的真實靈魂的閃光」(台木爾);「是獻給當今世界的一部最珍貴、最豐富、最不朽的寶藏」(塔哈·侯賽因)。[3]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黎明時期),【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納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二冊(近午時期)第一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朱凱、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三冊(近午時期)第二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向培科、朱凱、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四冊(近午時期)第三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朱凱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正午時期)第一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六冊(正午時期)第二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趙軍利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七冊(正午時期)第三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張洪儀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八冊(正午時期)第四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張洪儀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