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K 103航空機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K 103 航空機炮
類型單管航空機炮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3-1945
使用方 納粹德國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基本規格
重量141公斤(311磅)
長度2,235 mm(88.0英寸)
槍管長度1,138 mm(44.8英寸)

口徑30 mm
射速380 (HEHC) 或 420 (APCR) 發/每分鐘
槍口初速860 m/s (HEHC) 940 m/s (APCR)

萊茵金屬 MK 103 (「MK」- Maschinenkanone )是一款德國生產的30毫米口徑英語30 mm caliber機炮,主要在二戰期間安裝到戰鬥機上。它旨在成為一款可以同時承擔對空和對地火力的多用途武器,MK 103是由MK 101英語MK 101 canon發展而來的。與 MK 101 相比,MK 103的射速更快,並且擁有比MK 101更高的初速。與 MK 101 不同的是,MK 103 使用彈鏈供彈,使得MK 103可以攜帶更多彈藥。 MK 103 使用電擊發裝置而不是擊針擊發裝置。MK 103的機構與後座力與 MK 101 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設計上結合了氣體和後座作用;射擊後,氣壓用於解鎖後膛,而後坐力則用於循環動作(彈出用過的彈殼並裝載新的彈藥)。

由於使用了強度較低的鋼材和較輕的部件,MK 103 的機械結構相比之下不如 MK 101 堅固。為了消除這一缺陷,MK 103 使用了較少推進劑的 HE 彈藥,導致與 MK 101 相比損失了 100 m/s的初速,但射速有所提高。 MK 103 於 1943 年服役,作為 Hs 129 B-1 攻擊機的主要武器,安裝在機腹的保形機炮吊艙中。

MK 103 最初被要求安裝到飛機的發動機外殼內,但是事實證明 MK 103 過重,無法被安裝到像 Bf 109 這樣的小型戰鬥機中。如果安裝在其他地方,例如機翼等,機炮後座作用的不對稱力往往會使飛機的機頭偏向一側。 MK 103 在發動機外殼中安裝中的已知機型是在 Do 335 和 Ta 152 C3 中。改進後的 MK 103M 可能可以安裝到例如 Bf 109K 等單引擎戰鬥機的發動機外殼中,但可能從未實現過。因此,MK 103 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為用於對付裝甲車輛的空對地武器。

MK 103 的 HEHC 彈藥重量為330 g(12 oz)APCR 彈藥的重量則為和355 g(12.5 oz)。 APCR 的裝甲穿透能力為在300米(980英尺)的距離上穿透角度為60°的 42 - 52 mm(1.7 - 2.0 英寸)的均質裝甲鋼,或是在 300米(980英尺)的距離上穿透角度為90°的 75 - 95 mm(3.0 - 3.7 英寸)的均質裝甲鋼。

在戰爭後期,MK 103 也被用作陸基防空武器,通常為單聯裝或雙聯裝。它也是球狀閃電防空坦克的主武器。

與 MK 103 一同開發的還有更輕發 MK 108 航空機炮,它的炮管更短,並使用了改進的機構。它以相對較低的初速發射與 MK 103 相同的彈藥,但使用了較小的彈藥和較少的推進劑。較短的炮管使其適用性更強,因此使用範圍更大。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