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戰列艦/Intro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正在右舷齊射的美國海軍艾奧瓦號戰艦(BB-61)。它是世界上最晚服役/除役的幾艘戰艦之一

戰艦(英語:battleship)也稱戰鬥艦戰列艦,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海軍水面艦艇,通常是艦隊火力最強的主力艦(capital ship)或旗艦(flag ship)。戰列艦是除了超級航母之外人類創造過的最龐大和最複雜的武器系統,是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海戰的正面主力軍艦,也是當時各個國家海權力量的標誌。然而隨着海軍航空兵的全面崛起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以及潛艦技術的日漸成熟,戰列艦的重甲重炮在偏重制空權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時代已不再具有優勢,其主力艦地位被航空母艦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完全取代,在20世紀末已經全部退役

「戰列艦」此一稱呼源自帆船時代風帆戰列艦(全稱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簡稱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因為當時有引擎動力和旋轉炮塔的艦船尚未出現,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期間的海戰主要是艦隊排成戰列線進行側舷齊射轟擊同樣擺出戰列線的對方艦陣的炮戰。隨着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鐵甲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着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均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後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在20世紀上半葉,列強為了佔據海權優勢爭相建造更大的戰列艦,造成長期的全球性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著名的日德蘭海戰戰艦對決。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列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造就了大和級戰列艦這種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超級戰艦。即使如此,戰列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因為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艇俯衝轟炸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戰經驗,特別是威爾斯親王號馬來亞海戰中被空襲擊沉、以及武藏號大和號先後在雷伊泰灣海戰坊之岬海戰中被空投魚雷擊沉,使得搭載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徹底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

二戰結束後,尚存的戰列艦紛紛退役,原有的建造計劃都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舊戰艦當作提供近岸火力支援的海上砲台投入使用。最後的兩艘戰列艦——衣阿華級威斯康星號(BB-64)密蘇里號(BB-63)在1990年參與海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5年除役。現在只有美國日本保留數艘退役戰列艦做為浮動博物館使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