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病毒/Selected outbreak/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毒感染最早報告於1985年,首例報道感染者為一名來自阿根廷的美國遊客,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並發病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依據血清檢測顯示,已知作為愛滋病病原的HIV最早於1982年以進口血液製品形式進入中國大陸,並於1983年開始感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90年代,愛滋病疫情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主要集中於雲南邊境吸毒者群體中,並且逐漸以各種傳播方式擴散到了全國各地,形成了第一波HIV流行。由於政府醫療部門對疾病認知不足、行政部門瀆職瞞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以河南血禍為代表的第二波HIV流行。

199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組織成立部門防治中國大陸地區愛滋病疫情,1990年代末通過法規和防治計劃開始控制疫情,但2000年代初,中國大陸政府官員多次承認愛滋病疫情快速增長之態勢。中國政府對HIV/AIDS的態度從否認轉為重視疫情對於人民的威脅,愛滋病疫情控制取得可觀進步。根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報告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國大陸存活愛滋病感染者約125萬,流行率為萬分之9,整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但感染者的數量仍然巨大。隨着愛滋病檢測範圍的擴大,報告新發感染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3.5萬人,另估計約有三成病患對自身患病不知情。2017年,收報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以異性性行為為主,占約七成,同性性行為其次,占約二成半,母嬰傳播和輸血傳播已經基本阻斷。2017年接受抗病毒治療者達到61萬人,但是推廣治療帶來的病毒耐藥性問題引發了新的擔憂。

愛滋病作為污名化的社會疾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社會恐懼;愛滋病相關議題在中國大陸曾是,或現在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嘗試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媒體亦對愛滋病患者存在歧視。為數不小的公眾對愛滋病有種強烈的恐懼情緒,形成了「恐艾症患者」群體。